在缓慢中照见生命的微光——《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张文亮《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偶然邂逅了这篇散文。曾几何时,我们也是这只小小的蜗牛,做什么都慢悠悠的,那个时候,父母会俯身陪着我们慢慢长大。随着生活步伐地加快,我们变得越来越快,不变的是那只小小的蜗牛。

那位懊恼于蜗牛缓慢的“我”,何尝不是每个焦虑家长的镜像?为人父母,总担心孩子会输到起跑线上,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进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报最好的辅导班。可是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在马拉松比赛中,没有人去抢跑,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速度,更多的是孩子自身的努力和效率。赢得比赛的人必定有绝对的决心和耐心。

现如今,教育领域的“内卷”现象尤为触目惊心:三岁的孩子被要求背诵《三字经》,小学生辗转于奥数、编程、新概念英语等兴趣班,小小的少年开始戴起了厚厚的眼镜片,不少家长从孩子进入校园的那刻起,已经开启了“鸡娃”模式。

前几年,一部聚焦家庭教育题材的电视剧《小舍得》爆火。由于剧中的辅导班,学区房,奥数竞赛等话题精准地戳中了当下教育领域的痛点,因此热度一路飙升,甚至形成现象级议题。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家长要的是学习成绩,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平衡过程中,孩子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剧中以田雨岚为代表的“鸡娃狂魔”仿佛是无数家长的缩影,儿子颜子悠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一年级就开始学奥数。为了让子悠考进当地的初中名校,田雨岚报了满满当当的辅导班,参加各种竞赛。甚至为了多加一门奥数课,就连子悠最喜欢的足球课也取消了。在田雨岚心中,儿子的好成绩便是她对外社交的资本。可惜天不遂人愿,面对各方的压力,子悠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小舍得》剧照

事实上,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好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父母是那个牵着蜗牛的人,孩子则是那只慢吞吞的小蜗牛。上帝给出的任务,正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过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会偶尔的失去耐心,但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孩子的眼睛是纯粹的,视角也是别出心裁的。他可能会看到路边招手的花朵,听到小鸟的歌声,也可能会看到蝴蝶在翩翩起舞……而这些往往是大人们忘却了的事。

可能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慢的。写字需要慢慢写,才能写好;背书需要慢慢背,才会记得牢;父母老师的话有时候听不懂,但是他们会记住。不过,他们也会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比如夜晚的星空,轻柔的晚风,以及夏天的蝉鸣声。

每个人的闪光点不同,有人手工做得很好,有人过目不忘,有人天生拥有绝对音感。有时候,孩子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天赋上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但孩子的世界也是最单纯的,老师课堂上一句夸奖可能让他开心好几天,父母的鼓励也许会让他更上一层楼,他们需要的是别人的认可与关注。

教育不该是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而是具有守护种子发芽的耐心陪着它生根发芽,结出果实。父母可以试着松开紧握缰绳的手,让蜗牛按照自己的节奏丈量这个世界,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他们会创造出奇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