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苹果发布智能手表iWatch以来,市面上类似的穿戴设备越来越多。自然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佩戴智能设备,如运动手环、智能手环,这些设备貌似无所不能,它们能监测我们的睡眠、能够记录我们每天的运动量以及消耗的卡路里,很多还可以通过蓝牙与电话即时配对。我注意到身边有不少同事、朋友开始戴智能手环。尽管商家将这些设备描述成无所不能的样子,实际上却始终热不起来,我问过身边一些拥有类似设备的朋友,他们多数认为记录功能基本上是鬼扯,根本不准确,更别说改善了,有些人认为唯一实用的功能就是可以当蓝牙耳机用,所以他们常常是三分钟热度,之后就锁在柜子里面了。
我们最近服务的客户研发了一款室内环境检测仪,非常时尚,而且很多数据也显示人们(尤其是高端住宅小区的居民)越来越重视室内环境,包括在装修过程中材料的检测等,但很遗憾的是这款设备推出很多时间以来,一直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从公司层面来讲,目前为止还处在亏损阶段。
这些智能设备以及该客户生产的室内环境检测仪,尽管看上去好像市场空间很大,但却很难实现商业价值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用户缺乏参与感,缺乏参与感就缺乏粘性、忠诚度,当然也就没有了使用这些设备的乐趣,这些设备的功能就是告诉你一个数据,而且这个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权威,缺乏说服力,比如说这个室内检测仪,能够告诉你哪些数据超标了,却不能告诉你你可以怎么去做,然后来改善你室内的环境。
实际上,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渴望参与到一件事、或者某个产品中去。比如,小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的一个原因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并且付诸行动。2011年8月,小米在微博上发起了第一场“我是手机控”的活动,没有花一分钱推广,却取得了当天晚上上线,一下子转发量就突破10万次的惊人效果。而短时间内100万用户的首度参与,让小米第一次凭借社会化的营销手段网聚了大量用户。
在小米公司,玩社会化营销的团队如今已有几百号人,他们的日常任务就是分别在微博、微信、网络社区、论坛等几大网络渠道坚守阵地(类似于传统渠道中一个大区经理管一个片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和用户交流、互动,听取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漏掉一点点对小米有用的信息。在这些网络渠道上,包括雷军自己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每天上网搜索一些固定的关键词,诸如手机、我想买手机、我的手机坏了、充电器不好使等与手机高度相关的问题,但凡网上有一个人提出,小米的员工就会“冒出来”第一时间给你作出解答。比如有人骂了一句苹果或三星,立刻有小米的人过来回应:那你来试试小米吧,小米的手机如何如何,显示器怎样怎样的。对于每个小米员工,当他负责自己这块阵地的时候,都会不停地寻找,关注此类话题。
传统营销是用广告去轰炸用户,洗脑式地让用户接受企业的产品。但小米选择了和用户零距离接触,直接和用户站在一起。小米的做法就是弯下腰,走到用户身边,这种亲切感造就了海量的“米粉”。而这些“米粉”的形成和积累,源于雷军常挂在嘴边的一个铁规——“参与感”。构建参与感,也就是得“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
更为关键的是,小米从互联网上采集到了线下用户的很多需求,及时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来改善小米的很多缺陷;另一方面,它在线下也会举办“米粉”见面会,不断地更新产品来改善用户体验。如此一来,根据市场需求来获取订单,接单之后再去生产,生产的必然是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所以每一次新品推出都有良好的市场反应,甚至是供不应求。如今,这种参与感不止让用户提提意见,参与改良产品,小米对用户的开放度达到允许用户重新编译MIUI系统。
尽管小米在社会化营销上的成功,注重的是参与感、互动感,而不是一下子达成多少销量,但有一个很重要“秘密”:4年来,通过社会化营销或者矩阵微博,小米在网络上的口碑自然也就形成了,但最终小米所做的一切均指向一个很的目标——就是卖货。
因此,智能穿戴设备也好、室内环境监测仪也好,要获得客户的粘性、忠诚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强化用户的参与感,他才能长期使用,并且形成口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