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笔

每个爱好写作的人,都希望能用好文笔写出好文章,今天阅读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让我收获良多。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书中举了鲁迅的例子,让人深思:

看鲁迅《秋夜》的著名起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中学教案是怎么讲解的呢——“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再看看台湾的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说法吧:

(如果将鲁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一个句子……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剪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准备描写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张的解释令人信服。为什么信服?因为任何读者,只要用心跟随鲁迅的文字,他的大脑里呈现出的情境——镜头的转移以及画面的切换,一定和张大春所言如出一辙。只不过普通读者难以像小说家那样感觉锐敏而得于心,文字娴熟而应于手,因此只能一面朦胧觉得教案的解释不对劲,一面却又口中嗫嚅说不出所以然。而得到真正通透的解释后,除了恍然大悟的智力愉悦外,倘若读者有心,就很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文章起承转合、控制节奏的技法了。

张大春对《秋夜》枣树的解释,带来另外一个视角的启发,体验到文笔的美感。

书中举了鲁迅文中运用颜色带来的美感。

鲁迅就是个善于运用颜色的大家,他特别懂得在寒冽清冷的底子上涂绘鲜明的色彩,印象最深的是《野草》中的一段: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但我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这段文字的描写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展开,令人赞叹!原来鲁迅研究过美学。

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就提到说他留日时曾经读过不少美学方面的书籍。

作者带着读者欣赏文字的锦绣世界,美呆了,这本书值得多读几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晨读笔记(2019.08.15) 第一 他却不知,这个规矩正是丁春秋创派时所拟、要星宿派武功一代比一代更强的法门。...
    半井居士阅读 228评论 1 4
  • 命运|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这一课内容对我来说有点抽象。大致内容是:放下头脑里的对错评判,信任身体,将专注力在所做的...
    N_Y_H阅读 159评论 0 0
  • 百花缭乱争春时,此处丹桂果压枝。 无心小径独徘徊,识得千树不忍去。
    扛炮战士阅读 380评论 0 1
  • 已经练习到18天了,很神奇,声音有所改变,感谢宇彤老师,感谢yanli班主任,这段时间视频作业没怎么交,大作业也没...
    凯磊_8570阅读 108评论 0 1
  • 昨天在考试中的我: “啊,得小心啊,尽量不要让别人看到我打的版,还有打板时的局促不安,那我就得伪装得像一点,看上去...
    贝儿的阅读 1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