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突然上了下多年不上的QQ空间,恰好看到前同事孙小姐发了一个告别QQ空间的状态:
“隐约还是觉得不妥,不健身不努力工作不善待自己,眼巴巴地盼着别人送到眼前也能有正确的价值观?……即日起空间暂停更新,我要好好想想哪些人真正值得交友,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祝大家心想事成。”
这个状态明显是话中有话,于是我稍微刷了下她前面发的状态,发现前一条状态是这样的:
“上班好好画画,下班按时锻炼身体,晚上学学素描,坚持到国庆节放假就犒劳自己一瓶三宅一生,嗯,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这个状态看起来还是正常的,我仔细一看,发现问题来自于状态下的评论。
第一条:找个男票多好
第二条:找个男票多好
第三条:找个男票就好
第四条:……
于是她在评论里生气地回复了一条:
“第一这是我自己犒劳自己,关男朋友什么事。第二,男朋友给我的岂止一瓶香水,到是你们这些男生是否舍得送女友一支。或者,还没女朋友。”
满心欢喜的正能量励志少女,发了一条开心的状态,却收到了重男轻女、价值观奇怪的评论,不生气才怪吧。
孙小姐对之前的工作充满了厌恶,正因如此,她才开始思考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后来某一天她突然跟我说她要辞职了。我说,你发现自己热爱的事情了?她说是,我要去做设计了。我仔细想过从小到大我所在意的事情,发现设计、画画对我来说是如此重要。于是她很快辞了职,借钱买了Mac,在租来的房子里开始自学设计。
因为自己也裸辞过,我深知没有工作,待业在家的痛苦。所以我能想象到,她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在家自学设计的两个月是多么难熬。不过她目标坚定,而且坚持了下来,现如今已经在互联网上市公司做起了设计师。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再看到那些评论,就算有可能是玩笑话,也会觉得难以忍受吧。
今天我并不想探讨如何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去奋斗,而是想聊聊SNS。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QQ空间都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SNS平台。初中、高中时,我会稍微装扮下自己的QQ空间,发一些非主流的状态和日记,传着各种照片还要给相册加密。那时候人们对于互联网普遍不了解。到现在想起“QQ总裁今天生日,转发这条消息到10个群,就能获得1个太阳”都会感叹当时人们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无知。
后来我接触了人人网。
在我刚刚开始用人人网的时候,它还叫校内网。那时候大家刚刚踏入大学校门,都对大学充满期待,也加了很多连见都没见过,只是拥有共同好友的人。
从那时候起,就有人开始陆续离开QQ空间了。我也渐渐开始远离QQ空间,把更新的精力完全投入到人人网中。总的来说,人人网的开放性强于QQ空间,信息更新速度更快,错误信息和谣言更少了。
没过多久微博开始大热,我的精力开始被分散到其他SNS,比如贴吧和豆瓣。
再后来,我开启了自己的朋友圈,陌陌和instagram也加了一些五花八门的人。
每当我开始使用一个新的SNS平台,都会加一些原来的SNS平台认识的好友,也会进入到一些新的圈子,认识新的朋友。当我们的关系熟到一定程度,经常会互相加为QQ好友。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QQ好友是横跨整个网络人生的各阶段好友的汇总。每次开始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长期生活,就会有新的朋友开始活跃在我的状态下。许多人,甚至是生活中不认识的陌生好友,都曾经跟我通宵聊天,互相评论状态、日记和照片。可是渐渐地,最开始活跃在我的状态下的好友销声匿迹了,我也懒得再去和他们互动。这个平台上,和你互动的人,总是在更新,你总是在取代别人以及被别人取代。
如今,我早已遗忘了他们,他们也已把我遗忘。就算挂着几百个好友的QQ,也基本不会有人无聊到没事找话聊。QQ好友跟QQ空间基本割裂了。
现在,我主要在豆瓣、微博和朋友圈更新一些状态和信息。豆瓣是兴趣导向的SNS平台,我在上面发现一些感兴趣的人和事,标记电影、音乐和书。微博的媒体属性很强,开放性也更强,我在上面发一些原创的段子。朋友圈则主要发一些生活化的逗比信息。
这里重点提一下豆瓣。这个平台对我的影响在所有SNS平台里是最大的。
2010年6月9号,我加入豆瓣,这个日子我印象深刻。
我还记得加入豆瓣那天,人人网上有个反对韩国艺人脑残粉的所谓的“圣战”活动,当时年少的我也加入了此次“战役”,说白了就是在该艺人的公共主页下留言,留言内容我到现在还记得,叫“脑残不止,圣战不休”。
狂热之后,有人站出来泼冷水说,人人网利用了我们做足了宣传和营销,我们都是一些被人人网玩弄了的蠢材。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你们这些人啊,too young too simple”。当时的我很受触动,然后就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会如此容易被人影响?我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
那时候突然想起来,有人给我推荐过豆瓣,推荐理由是文艺、高冷、小清新,用户素质甩人人网十万八千里,为了靠近这片传说中的乐土,我马上注册了豆瓣。相比于人人网,豆瓣清新的界面风格,让我印象深刻。但却并没有让我产生沉浸其中的欲望,具体原因如下:
当时的我还是个屌丝青年,不懂电影不懂音乐不看书,豆瓣上很多有价值的功能对我来说毫无用处;
依靠熟人建立的社交网络为虚荣的我带来更多的关注和互动,而依靠兴趣建立的社交网络还无法做到这一点(虽然现在的我更看重共同爱好和高质量友邻);
在加入豆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与豆瓣的关系都是若即若离的,直到我渐渐成长成熟,才开始更多地活跃在豆瓣上:
我开始标记自己看过的书、电影、音乐,对感兴趣的作品会先去豆瓣上查评分,也会加入一些读书小组……
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写一些或长或短的感悟或者故事,渐渐得到了一些陌生人的认可和支持,也认识了更多的豆瓣红人和写手,看到了更多人的精彩。从对豆瓣毫不在意,到喜欢上这个平台的过程,与我对自己的认知从迷茫到清晰的过程是类似的。
曾经的我精神空虚、思想幼稚,所以容易被别人影响,缺少判断力;
曾经的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在哪里,所以走了很多弯路;
虽然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没有停止困惑,但我很感谢豆瓣上的朋友给予我的正向激励,所以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想一直留在这个地方。
有些人到现在仍然活跃在QQ空间,有些人毕业了仍旧在人人上发着信息等着学弟学妹们的回复,而我跟这些人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
这些曾经我投入很多精力去经营的SNS网站,正像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结交的朋友,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不管是三观不同,理想不同,生活阅历不同,人生规划不同,亦或是我丧失了与其交往的兴趣,总之,我们基本不再联系了。
有人说,人都是越活越孤独,这话听起来像是一声哀叹,透出一股无奈和感伤。但我喜欢这样。
那些最后沉淀下来围绕在身边的,才最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