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孤独,也不庸俗》是台湾知名作家刘墉的新作,他的众多出版物中,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应该是《我不是教你诈》,如果仅从《我不是教你诈》了解刘墉,可能会觉得他深谙人情世故,为人处世老练。但其实刘墉有很多的标签:作家、励志大师和画家。
在刘墉的公众号里有篇文章+访谈是和儿子一起聊了这本书的创作思路,里面的每一幅画都是刘墉亲笔并且每幅画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救他一命的姜花草和曾经烧了自己家园的大火,过了55年才赶上自己重新面对的大火,让房子付之一炬,沦落到住草棚。他曾经无法回忆那段时光,但是现在有勇气把那场大火画一口气下来。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活出自己的座右铭“宁可孤独,也不庸俗”?刘墉30岁的时候就到美国,为什么一个“丙”类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出校刊、当编辑、也许就在于他对生活的敏感,观察记录让自己感动的景物,事情等,走到哪里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一颗敞开的心。这是我们大都市的人所缺少的,毕竟每天的上班下班,上学下学,我们可以读万卷书,但是难行万里路,刘墉在求学期间并没有读万卷书,但是行万里路,对周遭充满探究的欲望。当我们有了浩瀚人生,就会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才知道“感动你我,便可感动天下”。刘墉求学时期的文章写的并不好,因为缺少真情实感才缺乏文采和想要付诸笔端的热情吧。而现在刘墉的画作和文章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感动。就连儿子刘轩的轩字也取自“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千行泪……”
读完《宁可孤独,也不庸俗》,知道刘墉作为成功人士,拥有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权,但是都市中的我们,心之向往,但囿于眼前的升职加薪、房贷车贷和学区房。能放下的一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当捧起这本书,瞬间抛弃烦扰的一切,进入诗情画意的小确幸。
书分为欲火、诗情、华语、画意、短歌。欲火讲的是浴火重生,刘墉童年遭遇的大火、母亲的金戒指几个发生在童年时光的小故事,曾经的不堪,终于有勇气平静的讲出来。诗情是刘墉成年后的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山地美少女一别50年,在提起此人已经嫁人、出国、客死他乡了。“我还在原地等你,而你早已烟消云散”。接下来刘墉用3个花木的故事串起了“花语”这个章节,野姜花在刘墉儿时记忆的台湾河畔边到处可见,结实得很,甚至可以抓住野姜花当救命稻草避免被卷入河中。人到美国,这种花不常见了,偶遇之后养了一大盆在书房,当然还是在故乡的方式来对待,拽来拽去。书中的水墨画都是刘墉亲自创作,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绿意盎然、有的有情有景,当然少不了历代大师的启发,刘墉放了和大师们的“书信”,也可算作自己的“单相思”。最后一章是画作配诗歌,让我想起了翁子扬的《璃玻璃琉》,风格虽不同,但是搭配相宜,就像是电影里有人想家了,背景一定是带有乡愁的背景音乐才不违和。
书中提到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刘墉画的听雨的三种心境,少年、壮年和老年。
人生不同阶段,对事物的看法也全然不同,心境罢了。
“行走于世,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睿智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