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自我》第二部分讲的是“竭尽所能”,即Do Anything,包含三个秘诀:
秘诀之四:完全错误的梦想(The dream we all have that is completely wrong.)
核心词:永不退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寿命不断地增加。而全世界无失能且寿命最长的人群生活在冲绳(琉球群岛),那里的人均寿命比美国长7年。那么,美国人是多少?上世纪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从47岁延长到了77岁。中国古代的传说称这些从东海冒出来的沙岛为“长生不老之地”。我想秦始皇让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可能想去的就是这个地方,只是漂去了日本。要是二战之后中国接收了此地,琉球现在就是中国的长寿之乡了,只是当时国共两党忙于打内战,无暇顾及那个地方。
研究人员发现,冲绳人的长寿秘诀有二:用小碟进餐,每顿只吃八分饱,而且制订了一个完善的计划,让老年人跟儿童一样过群体生活,悠闲地共度晚年。他们的语言中,没有与完全不工作的状态相对应的词汇,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退休的概念。
别说是冲绳人,其实整个人类之前都没有退休的概念。那么,退休是怎么来的呢?
主意是德国人出的。1889年,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宣称:“凡是因年迈、伤残而不具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充分的理由获得政府的照顾。”德国人突发奇想,规定65岁退休。只是当时德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67岁,估计好多德国人等不到退休就去世了,活过65岁的也没有多少年活头了,等于是政府给他们养老送终。考虑到初衷是为年轻人就业腾出空位,但从当时的现实看,意义并不大。
但是,65岁退休一说竟然流行开来,俾斯麦之后,其他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现在已被全世界所沿用。但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它的意义逐渐增加。
作者所说的完全错误的梦想是什么?就是“退休”。
那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社会性是人类幸福的最大动力
·统筹利用时间让我们尽情热爱生活
·新鲜感是工作赋予我们最大的快乐
·使命感让人生妙不可言
还是看看冲绳人对于生存意义的理解吧:102岁高龄的空手道大师将武术的传承作为他活着的意义;100岁的渔夫将养家糊口视为他生活的价值;102岁老妪的生活意义就是抱上曾曾曾孙女。
研究结果显示,从一开始就拥有生存意义的人,婚姻、教育、就业率更高,自我评估的健康状况更好,压力更低。
那么,如何将“生存的意义”落实到个人的生活呢?作者的做法值得学习:他将自己的生存意义写在卡片上,并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妻子,他写的是:“时时提醒自己和别人活着是多么幸福”,而她的妻子也将自己的生存意义写了下来:“将青年才俊培养成未来的领导者”,他们将生存意义卡片放在床头柜上,每天一睁眼就会想到生存的意义。
明确了生存的意义也就明确了你生活的方向,每天醒来,你也就有了起床的理由。
我如何写自己的生存意义卡片呢?我考虑了一下,现在我想的是:
Keeping onreading, think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to express my realization andthoughts.
Never say"retire", but as busy as a bee.
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世界(2)Do Anything
秘诀之五:如何才能赚得比哈佛的MBA还多(How to make more money than a Harvard MBA.)
核心词:时薪
据作者介绍,哈佛的MBA有四个去向,大约各占四分之一:咨询公司、政府机构(“去了华盛顿”)、投资公司和大型技术公司。
哈佛商学院的MBA学生非富即贵-不是出身豪门,就是未来的新贵。“一个在哈佛商学院深造过两年的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年轻人,竟然可以拿到相当于美国平均工资5倍的薪水。”差不多为12万美元。
那么,你有没有可能赚得比他们多呢?有可能。主要是从哪个角度看。
作者提醒了一个读者容易忽视的技术问题,要知道所有工作都是按小时计酬的。也就是说,时薪。
别看哈佛的MBA挣得多,但他们一周要工作80-100个小时,也就是每天超过了10小时。作者以12万美元为例,经过计算,哈佛MBA的时薪为28美元,那么,如果你的时薪超过了28美元,是不是赚得就超过了哈佛的MBA?
这是不是一种心理安慰?不是的,因为存在绝对工资和相对工资之说。
绝对工资,虽说工资高,但工作时间长,自由小。
相对工资,虽说工资低,但工作时间短,自由大。
最后,作者透露了两条赚钱多的秘籍:
增加工作时间,但工资要更多
减少工作时间,但工资要更少
按照逻辑,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也能赚更多,比如工作时间少,但工资反而很高。比如抄表。
反之,那就凄惨了:工作时间多,但工资却很少,比如农民工、临时工、奴隶、奴才......甚至农民工干完活,还拿不到钱,为了能拿到钱,有的需要以命相逼。再起的土豪、劣绅可比当年的凶残多了。
美国作者想不到,这些干多拿少、干少拿多的特例在以消灭剥削为己任的新中国可不稀罕。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家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惜,他没有分析垄断和无赖这两种情况下的工资待遇。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世界(2)Do Anything
秘诀之六:如何摆脱繁忙的生活(The secret to never being too busy again)
核心词:空间
这个空间不是可存放物品的物理空间,也不是天文意义上的空间,更不是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空间。那是什么空间呢?作者说:“悠闲地躺在海滩睡椅上沐浴着阳光,聆听着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任由思想慢慢放空,这就是空间。”说白了,就是抛开一切,放空大脑。此时,思维强度和工作强度最低。
人的大脑很神奇,处于放空状态时,往往很有创造力。比如,有人总结出创造性研究人员突发奇想的三大场所:床、浴缸和公交车。这一节的文字我就是在浴缸里写出的提纲。根据我的经验,还有两种情境可以让人有所悟或整理思绪:坐马桶时和散步时。《阐释创造性》的作者基斯·索亚写道:“当我们不去刻意思考某个问题时,会转换环境做另外一件事。这会激发大脑中的不同区域,问题的答案不是藏在这个区域,就是藏在那个区域。幸运的话,兴许在下一个不搭界的环境中听到或看到某种启发。”
为什么人的大脑会如此?一来它需要休息,不知如何解题,或不知如何翻译,睡一觉,醒来后往往能豁然开朗,其义自现,道理就在这里。二来大脑放空时,它也会对习得的东西进行综合、消化吸收和组织。我正在翻译Art Thinking这本书,正好有一段说到此事:1929年,经德国神经学家汉斯·贝格尔(Hans Berger)首次证明,即便大脑好像是在休息,它也仍然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脑成像技术的进步,通过为流通神经网络的血流造影,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已经可以显示大脑休息时仍很活跃的图像。(Art Thinking,P62)
那么,如何创造空间呢?
1.减少选择,比如一般人回家后只有一双拖鞋,从来不用考虑选择穿哪双的问题。选择太多,人就会疲劳,容易做出错误或愚蠢的决定。减少选择也节省了时间。
2.一切从简,规定最后期限,增强紧迫感。
3.消除虚假的繁忙,做到心无旁骛。要知道,很多人对计算机的多任务处理有误解,它并非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而是处理器一次只能处理一项任务,不同的任务在1秒之内多次轮换,当任务切换达到一定频率时,就会出现并行的错觉。人脑亦是如此,处理多件事情时,人脑需要整理信息、分清主次和任务切换。为了减少大脑的负担、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效率,需要“关紧大门,锁好窗户,但还得回应门铃”。
生活往往充满着矛盾。前面我们提倡永远不退休,但现在我们提倡放空自己。其实,退休是指什么也不干了,而创造空间是为了劳逸结合,享受生活,反过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