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句古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高产企业,确实在国内有着领头羊的作用;但是与丰田等国际性汽车公司相比,仍然有着不少的差距;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化的市场竞争,我国的汽车工业整体而言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暂时还未凸显的情况下。
比亚迪近年来凭借电动化转型确实在中国市场快速崛起,但想要通过"价格战"直接颠覆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仍然有着很大的困难,还需要从产业逻辑和商业策略层面等关键因素上发力:
1、国际汽车生态
如果仅仅拿丰田和大众来对比,两家企业的年销售总量都突破了千万辆,比亚迪在去年也就是2024年的情况下是超过了400万辆,不到500w辆,总量上快逼近两家的一半,但是丰田和大众的汽车业务覆盖到了全球200多个国家,目前来看比亚迪的海外市场占比大概在10%左右,其次在欧美市场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比如,
本土化的生产壁垒: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保护策略,美国就有IRA要求的电池本土化生产和制造要求;
渠道的拓展:大众汽车在全球有着上万家经销商,比亚迪尚未能达到此种程度;
品牌的认可:欧洲传统汽车制造业对于生产工艺的设计和要求有着百年历史,这也是比亚迪等企业出口欧洲的一大影响因素;
2、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目前来看,丰田的打车利润平均下来能够达到1.5w以上,而比亚迪的单车利润尚且不到1w,在综合量上的生产,国内主机厂尚且追不上老牌的汽车厂,这点上的差距仍然是有的。
而如果仅仅依靠价格战来进行数量增加,可能会带来几种后果,比如,
技术更新速度,研发的投入直接影响到了新产品的迭代,车型的受众又决定了销售的数量,这方面的影响会不会造成产品力的削减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出口反倾销,欧盟去年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和关税增加,都在预示着国外汽车工业的抵制政策,过度降价带来的贸易摩擦和出口限制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3、产业链维系
汽车产业作为一条贯穿各行各业的综合性产业,里面涉及到的供应商很多,方方面面的体系也有很多,国际性的大厂也都参与其中,标准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当下新能源发展所需要新建的各种基础设施等,这些都会严重制约其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推动。
4、商业模式竞争
不难看到的是,比亚迪目前已经搭建了DMI的技术平台,并且进行产业生态的布局和型号矩阵的建立,从高端到中低端,各种车型全部覆盖,这种状态下带来的人员管理、产品开发、商业模式等都会形成一定的制约能力;
而国际大众、丰田等车企立足于传统产业是有着之前的积累作为沉淀的,比亚迪确是在探索新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发展会怎样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其他企业完全可以作为参考,从而确定自身的发展赛道。
5、政策制度的监管
汽车工业是老牌工业底子,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经济部曾明确表示"不允许中国车企收购本土汽车品牌",法国酝酿电动车补贴与碳足迹挂钩政策。直接"搞死"国际巨头可能引发国家安全的审查和行业的保护主义,以涉及国家安全的美国CFIUS限制了对中国的投资,本地企业的行业保护必然会进行对新来企业的抵制。
除此之外,丰田和大众等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端的布局,尤其是原材料、零部件方面,已经深度绑定当地的政府政策等,比亚迪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和供应风险,这也是比亚迪所不愿意看到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能源汽车走向国外的路子不会变,竞争也会一直存在,主要看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战略布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