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一直话题不断。
影片宣发阶段,导演管虎找到台湾演员秦汉站台。
没想到骂声一片,竟成《八佰》的公关灾难。
为什么?
因为秦汉的老爹孙元良,就是当时下令让八百勇士驻守四行仓库的88师师长。
孙元良口碑很烂,北伐、抗日、淮海,三战三逃,人称飞将军。
1937年,国民政府给孙元良拨款26万银元,用以修筑工事。
孙元良见闸北有很多仓库、空房,干脆就地取材一分没花,自己贪了那笔钱。
结果由于材料质量不合格,工事防御效果低下,很多中国守军死在了这些劣质的工事中。
1937年10月上旬,上海学生代表在88师师部四行仓库劳军。
孙元良见一个女生眉清目秀,就以花言巧语要该女生单独在师部多玩一下,企图强奸。
88师副师长冯圣法和88师军械处主任葛天相继劝阻,结果孙元良不知廉耻的说:
“英雄总是和美人联系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欢美人,尤其是我们在上海作战有功,做这一点小事没有什么。”
从上海撤退时,孙元良花了整整一夜沿着租界转了半圈,见日本丰田纱厂人去楼空,派人偷了几千包日本棉纱,发了笔横财。
就这样的人,逃到南京后,居然还因功升为第72军中将军长,兼88师师长。
南京保卫战打响后,雨花台阵地陷落,日军猛攻88师262旅驻守的中华门阵地。
孙元良却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企图渡江北撤。
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只得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
待中华门被突破,飞将军没有通知部队,“脱去军服,换上便衣,跑到一家妓院拜鸨母做干妈,迁到难民区躲藏了一个月,后因日军疏散难民,才混出来。”
结果72军包括88师群龙无首,在溃退中很多官兵无法渡过长江,在南京城内被日军俘虏,成为日军屠刀下的冤魂。
可孙元良却在回忆录《亿万光年中的一瞬》中厚颜无耻的写道,是自己带领600多位官长兄弟从龙谭附近渡江,经泰兴、淮阴 、徐州、郑州,于1938年3月下旬突围到了武汉。
就这样的人,哪里值得和四行仓库的英雄们相提并论?
网友们义愤填膺,认为这简直就是在给孙元良洗地,《八佰》这片肯定就是为洗白孙元良而拍的。
管虎很冤。
整部片子里都没有孙元良的镜头,也没有美化孙元良的情节。
那为什么要找秦汉站台?这其实是管虎自己的一个小心思,后面会提到。
《八佰》上映6天,票房破12亿,豆瓣评分却一路走低,从8.5降到7.7。
很多网友表示这部片简直就是打着历史剧的幌子拍的抗日神剧。
理由是片子里有太多不符合历史甚至不合逻辑的情节。
这点,没得跑,管虎拍得有问题,而且是大有问题。
四行仓库保卫战指挥官不是谢晋元。
片中将战斗指挥设定为杜淳饰演的谢晋元和俞灏明饰演的上官志标。
但这场战斗的实际指挥是正脸都没露几个的杨瑞符。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谢晋元军衔最高,就该是指挥者,所以很多资料里都主写谢晋元。
一些亲历者,比如88师参谋长张柏亭(宋洋饰演)的错误回忆,将上官志标至于杨瑞符之上也是有问题的。
谢晋元原本是88师262旅参谋主任,1937年10月初才出任262旅524团团附,到任时间不过几星期,和团中官兵都不熟悉。
请注意,是团附不是团副。团副就是副团长,而团附的意思是在团部里的工作人员,意思大概就是团长的行政助理。
据杨瑞符生前回忆,1937年10月26日晚,他率部进驻四行仓库后,部队都忙于战前准备修筑工事,直到28日晚8点左右才有机会向各连士兵介绍谢晋元。
而杨瑞符原本就是524团1营营长,四行仓库的守军又是以1营原有官兵为骨干,带领新补充的湖北保安团,因此他比谢晋元更了解当时的士兵。
所以谢晋元主要负责战时监督,到四行守军撤退进入孤军营后,实际指挥权才交由谢晋元。
整场战斗的实际指挥、布置、任务分配都是杨瑞符。
杨瑞符的角色从最后的撤退行动中也能看出。
据杨瑞符回忆,撤退时他让谢晋元带1连先走,自己带2、3连压阵,位置在2连后面,3连前面。
这个位置正是可以兼顾前后指挥的位置,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指挥应该是杨瑞符。
而上官志标原本是湖北保安第5团1营1连连长,随湖北保安团补充到88师524团。
当时采用的是一对一补进,所以他就成为杨瑞符手下1连连长。
据孙元良回忆,26日晚他直接下令给谢晋元和杨瑞符,手令的对象也是他们二人,并没有上官志标。
1937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还颁给谢晋元、杨瑞符青天白日勋章各一枚。这也是淞沪会战中仅有的两枚青天白日勋章。
因此上官志标不在战斗指挥序列。
那为什么四行守军撤退后,就不归杨瑞符指挥了呢?
杨瑞符在撤退途中胸部中弹被直接送进租界医院,没有进入孤军营。
后来辗转脱离了英军监管回到后方,升为第6师第十七团团长。
但因旧伤时常复发,1939年5月,杨瑞符携妻带子及抗战负伤的内弟退到四川省合川县,寄居在合川县铜梁洞二仙观养伤。
1940年,杨瑞符因旧伤复发病逝,享年37岁。
杨瑞符生前著有回忆录《孤军奋斗四日记》,详细记载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全过程。
此文原刊于1939年6月12~17日四川省合川县《大声日报》,后来收录进《合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以及《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 八一三淞沪抗战》。
由于这本回忆录是战后不到2年内写成的,而且记录详细,是研究四行仓库保卫战非常重要的资料,相当珍贵。
后来,由于杨瑞符不在孤军营,名声不显,甚至连他曾得过青天白日勋章都没人知道,所以他的事迹很少受到关注,在很多文献中都被当做路人排除在指挥序列之外。
影片隐瞒了四行仓库周边的环境。
这点应该是管虎故意而为之。如果完全还原四行仓库的真实布局,片中很多重头戏都不可能发生。
这是维基百科上四行仓库的位置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西边。
左边那栋是金城、中南、大陆和兴业银行共有的仓库,简称四行仓库。
右边那栋是大陆银行的仓库。由于这两栋大楼造型差不多,挨得很近,所以当时把这两栋大楼统称为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南边是光复路和苏州河,东南是新垃圾桥,东边是西藏路,北边是国庆路,西边是满洲路。
影片中的仓库水道是编造的,所以也不可能有日军从水道潜入仓库的桥段。
仓库右边还有一栋小楼,这个很重要,我们待会再说。
我们都知道,四行仓库紧挨着租界,可有多近呢?我们先看一张由 Carl Crow 于1935年绘制的地图。
地图中黄色的部分都是租界区,棕色的部分是华区,也就是中国人居住的地方。
那四行仓库在哪儿呢?我们放大一下。
图中红星位置就是四行仓库。四行仓库右边横跨苏州河的桥就是新垃圾桥,也就是影片中最后撤退的桥。
不光这座桥,苏州河北面,连接新垃圾桥的西藏路右边的广大区域,都属于租界区;甚至连西藏路左边沿街的部分地区,也都在租界内。
而这片租界区由万国商团控制,英军防守。
过了新垃圾桥,苏州河南岸左边就是自来火场(Gas Works),右边就是两个存贮了30万方煤气的煤气罐。
那这张地图是否准确呢?我们找另外一张地图印证一下。
上面这张是1935年英国参谋本部第3956号地图,也就是英国军方的地图。棕色界限以内的区域都是租界区。
放大一下,红星处就是四行仓库;新垃圾桥,西藏路右边和左边部分街道也都属于租界;过了新垃圾桥,苏州河南岸左边是自来火场,右边是煤气罐。
和上面 Carl Crow 绘制的那张地图一致。
对照两张地图来看,整条新垃圾桥都在租界区无疑。
而四行仓库保卫战时,日本投鼠忌器,是不敢向租界区开枪的。
所以片中日本狙击手狙杀送电话线的情节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光狙杀是假,就连送电话线也是假的。
四行仓库原本就是88师的师部,既然是师部,怎么可能没有电话线?否则怎么和军部联系?
但师部在撤退时拆走了电话,所以当时是没有电话的。
据国民党上海军统负责人文强回忆,是他将一部西门子电话送到四行仓库,交给了他黄埔四期的同学谢晋元。
而杨瑞符在《孤军奋斗四日记》中也有相关记载。
装上电话后,四行守军就能直接和上海市商会联系,寻求物资补给,甚至还通过电话与英军协商,让四行守军伤病撤退后送进租界医院治疗。
最后的撤退指令,也是通过电话下达的,和黄晓明没啥关系。
那这个电话是怎么送进去的?他们的物资补给又是怎么送进去的?像电影里那样用大号弹弓吗?
其实在四行仓库和西藏路中间,还有一个二层楼高的香烟店,这个小店就是前面维基百科图片上四行仓库右边那个小方块。
这在影片中直接被砍掉了。还是来看一张老照片。
这张老照片是四行仓库战后所拍。拍摄位置在苏州河南岸租界区。
最左边的就是四行仓库,仓库右边那栋看起来破破烂烂两层楼房就是卖烟的商店。
商店前面那栋白色小楼是英军在光复路上修筑的碉堡。
这个碉堡的位置大概就是影片中最后撤退时,杜江让士兵打掉日军探照灯那里。
片中也把这个碉堡抹掉了,否则就没有最后撤退那场戏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10月31日,四行正对面冒烟的大楼就是四行仓库。
这是守军撤退时放火焚烧大楼阻止日军袭击时的情况。
仓库左边是光复路和苏州河,仓库前面那个已经被焚毁的屋子就是那个二层小楼。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来说这栋小楼呢?因为这栋小楼就是四行守军的生命线。
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两张说明四行仓库位置的地图吗?
还记得四行仓库右边的西藏路沿线有部分归属于租界区吗?
没错,这栋二层小楼就在租界区内。
而四行仓库紧挨着小楼,四行守军将四行仓库和小楼打通,小楼又在租界区内紧靠新垃圾桥,许多物资就从这里被送入四行仓库,其中就包括四行守军升起来的青天白日旗。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10月29日,正对面就是四行仓库。
仓库屋顶左右两边各有一面旗帜。
左边那面大的由上海市商会提供,右边那面小的可能就是杨慧敏提供的。
但两面旗帜都不是通过渡河送入四行仓库的。
很多文献里都说四行仓库的旗帜是杨慧敏渡河运过去的,《八佰》也采用了这个桥段。
其实是编造的。这个桥段的出处是1975年台湾电影《八百壮士》。
杨慧敏当年24岁(虚岁),淞沪会战开始后加入上海童军战地服务团,在苏州河南厦门路尼姑庵的第131收容所负责难民收容工作。
10月27日早上7点过,杨慧敏在泥城桥一带遇到一名自称是四行守军的士兵,寻求外界支援粮食补给。
杨慧敏将该士兵带到救济总会。后来88师师长师附交给她一面旗,要她伺机交给四行守军,因市府张秘书担心她人身安全而作罢。
88师部又是怎么想到要送一面旗给四行守军呢?
当时上海有位名中医,叫陈春仁。他写了本回忆录《抗战时代生活史》,恰好记录了四行仓库保卫战这段时间的经历。
据他回忆,当时租界里有个懂得打军旗的人,自告奋勇向对面的孤军打旗号,问他们需要什么要紧的援助物资,对方回复,什么都不要,只要一面旗帜。
随后,这个需求就被传到了88师部。
10月28日上午,张秘书又要杨慧敏将原先那面旗帜送到四行仓库。
后来有记者采访杨慧敏问到这件事。她说,旗帜在下午3点左右送到了仓库。但怎么送过去的,她却没有说明。
但据当时在市商会任职的曹志功回忆,当天下午杨慧敏带一名自称四行守军的男子到办事处,取得一面旗帜,由大汉带回。
同时,10月28日上午,市商会办事处收到电话通知,要求送一面旗帜和补充粮油盐给四行守军。
商会秘书长让叶春年负责运送事宜,并与万国商团协商在晚间11点戒严后派人护送。
当天傍晚,杨慧敏来到商会办事处说,她跟四行守军接触过,还送了一面旗帜,但四行守军反馈旗帜太小。
叶春年就准备了一面巨幅旗帜,连同准备好的十几袋物资,和张文彬、胡惠祥、何明九等童子军团员,再加杨慧敏、《立报》记者樊放和白广荣等12人共同运送。
他们开车到新垃圾桥东一条小路路口停下,叶春年等人爬过西藏路面到四行仓库旁的香烟店前,将旗帜交给四行守军,再用麻绳将物资逐一拖过路面,送进店里。
行动结束回到商会已经是凌晨2点。
次日,四行仓库楼顶就出现了一大一小两面旗帜。
你看,《八佰》中的两场重头戏,渡河送旗和电话线接力,都是假的。
那让观影者泪流满面的陈树生和护旗又是不是真的呢?
我们先说护旗。
10月29日早上6点,小部分四行守军在屋顶举行升旗仪式。使用的就是商会提供的那面巨幅旗帜。
随后有租界区的上海市民开始聚集围观,据说苏州河南岸一度聚集了3万市民,纷纷向四行守军招手欢呼。
升旗后没多久日军就出动了飞机空袭,结果四行守军防空火力较猛,而且日军心有顾忌,因此飞机盘旋了一下就离开了。
所以影片中的空袭桥段是真实发生过的,但不存在护旗的过程。
那日军在顾忌些什么呢?
其实前面有提到过。首先怕伤到租界引发英美不满。
上面是上海租界势力分布图。
A:日军陆战队控制区
B:万国商会,英军控制区
C:万国商会,英军、美军陆战队控制区
D:美军陆战队控制区
E:法租界
四行仓库就在图中BCD交汇处。右边是英军,下面是美军。
日军稍不注意就会惹毛英美两个大国。
其次是担心打到苏州河南岸上那两个存储了30万方的煤气罐。
煤气罐离四行仓库有多近呢?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老照片。
从左到右:
A:四行仓库
B:四行仓库旁的香烟店
C:西藏路右侧的中国银行货栈
D:中国银行办事处和库房
E:煤气罐
F:光复路上的英军碉堡
看到没?煤气罐就在苏州河南岸新垃圾桥桥头。
一旦这个煤气罐发生爆炸,半个租界就没了。
所以日军打得非常小心,只能从四行仓库西面和西北两个方向进攻。
进攻四行仓库的是日本上海特别陆战队第十大队(土师大队),并不是影片提到的日本步兵第5旅团第86联队。
要知道当时日本上海陆战队一个大队也就不到300人,而一个联队相当于一个团,差不多近4000人,所以历史和影片的差距还是蛮大的。
原本土师大队部署了15mm和12mm榴弹炮,准备炮轰四行仓库。
结果预定的炮击位置很可能打到租界或者煤气罐,因此这两个方向的火炮都没有参战,日军主要使用部署在四行仓库西边的小口径平射炮。
日本上海特别陆战队第十大队战时进攻图。
所以我们现在去四行仓库遗址,会发现西面墙的弹痕最多。
这张照片拍摄于四行仓库保卫战战后,而且是从日军进攻视角拍摄的。
正对面是四行仓库西面墙壁,上面还能看到山炮炸开的窟窿。
远景那座桥就是新垃圾桥,桥右边就是煤气罐。
正因为四行仓库靠近租界又靠近煤气罐,日军顾忌太多,所以历史上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远没有电影里打得那么激烈。
从日本厚生省战殁者资料库中可以查到,四行仓库保卫战日军战死1人,重伤2人,轻伤24人,轻微伤14人。
谢晋元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内士军,共为四百二十名,撤退时为三百七十七人,其中除有十余名已殉难外余者受伤入医院治疗中。也就是我方牺牲不到20人。
参考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战损比大致为10:1,可以推测日军死亡人数大致在个位数。即便算上受伤人数,也远远小于电影中展现的情况。
而守军方面也是如此。光最后撤退那场戏,如果真像电影中那样,那四行守军能剩下来一半人也就不错了。
陈树生的真实性存疑。
很多资料里都有日军顶着钢板在仓库墙角埋雷爆破,陈树生身背手雷跳楼炸死日军的情节。
影片中这个桥段可以说是最催泪的环节。
谢晋元的儿子谢继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提到了陈树生的事迹;甚至四行仓库博物馆和正史里也都有陈树生的记载。
可我还是要唱个反调,不是说对这些抗日英雄不敬,只是对这个情节质疑。
首先,抗日战争时期是没有什么轻质防弹装甲的,那都是现代科技。
在那个年代,别说能防御轻重机枪射击,就是能防御步枪射击的钢板,也不是人力能搬动的。
更别说还要举着钢板围成一个移动堡垒,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退一步说,即便真有那种天生神力的士兵,也不可能让钢板把手雷之类的爆炸物弹得老远,不至于落到脚边。
其次,无论是杨瑞符的《孤军奋斗四日记》,还是八佰壮士之一的陈德松的回忆录《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都没有相关记载。
而类似情节最早是出现在当年的一些报纸上,说日军在新垃圾桥边打旗语,召唤日军部队来此处攻击,然后有国军战士抱着炸弹跳下去和他同归于尽。
后来,相关的故事的主人公慢慢变作一个叫石先达的战士,再后来又逐渐变作陈树生。
这显然是杜撰的。前面我们说过,新垃圾桥是公共租界英军的防区,怎么可能让日军进去?
究其原因,还是当年的那些记者作家,夸大渲染事实,凭想象写作。
而当时的一些亲历者,往往为了鼓舞民心士气,用了许多春秋笔法。
当年有个著名记者叫曹聚仁,就是影片中方记者的原型。
当然,曹聚仁没有贩卖情报给日本人,也没有和外国人喝下午茶。
10月28日,曹聚仁穿过西藏路通过香烟店进入四行仓库,想采访谢晋元和杨瑞符。
但两人都忙于构筑工事,就让机枪连连长雷雄接见。
曹聚仁通过雷雄请两人题字,谢晋元写了“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杨瑞符写了“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
后来曹聚仁写了两遍特稿,附上两人的题字刊登于10月30日的《新闻报》上。
就在公共租界里穿过西藏路走到四行仓库,几分钟的路程,你猜这位大记者在特稿里是怎么写的?
“距知行未数十丈,敌即大队驶至,一时枪声乱鸣,子弹四飞,冒绝大危险,出生入死,始抵华租交界处。时交通已断绝,不得已徒步至真如,经南翔辗转数十里,历时一昼夜,始安然返馆。”
辗转数十里……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去日军大营逛了一圈。
连曹聚仁这样的大记者的文章都能虚构成这样,那其他那些小报记者写的东西,还能有几句真话?
撤退路线有误
影片中将撤退路线放在了新垃圾桥上,这是绝对错误的。
上面是1937年10月31日发行的《芝加哥每日论坛报》中关于四行守军撤退的消息。
图中清楚的注明了守军的撤退路线:四行仓库 → 西藏路 → 中国银行货栈
四行守军也就是在这里被缴械,随后坐车送入孤军营。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后光复路和西藏路交界的路口。
照片右边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英军碉堡,照片左上就是中国银行货栈,在它后面的高楼就是中国银行办事处。
而碉堡左边的沙袋缺口,可能就是四行守军撤退时通过的缺口。
管虎说,《八佰》这部片子他准备了十年。
这点我是绝对不信的。但凡花点时间查查史料,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纰漏。
有人说,电影是种艺术,艺术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高于生活,加点情节升华升华,也是可以的。
这点我赞同。可这部片子主打的可是历史片呀。
细节上可以改编,可以升华,但撤退路线这种关键性的东西怎么能改编呢?哦,不对,是照搬呢?
照搬?
没错。最后冲上新垃圾桥,死伤无数的桥段也是照搬1975年台湾电影《八百壮士》。
可为什么送旗、撤退,两场大戏都照搬同一部台湾电影?还是秦汉主演的片子?《八佰》宣发阶段又找秦汉站台?
显然管虎有自己的小心思:讨好台湾观众,争一争台湾金马奖。
可没想到站台翻车,金马凉凉,一腔热血付东流。
管虎是有野心的。
他想拍史诗级的战争片。
血肉模糊的战争场面拍得还算真实。但守军没有岗哨,水道不设防御;主要用于皮肤中毒的芥子毒气用尿就能防住;日军空袭,步兵也就不打了;双方约架式的每天打一仗就准时收工……
他想拍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陈树生的桥段拍得不错,但身上绑的是 AI 手雷,只炸日军不炸墙角的炸药包;满仓库的沙袋看着排队往下跳的英雄不敢说话。
演技担当,着力刻画的杂牌军弃之不顾,却转头描绘屈辱的大撤退……
他想拍好莱坞式的英雄觉醒史。
唯一一个成长历程相对完整的欧豪,影片刚过半就领了饭盒,也许死掉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吧。
成长历程断断续续的杂牌军,刚刚扔掉瓜怂的帽子,不靠工事也不靠掩护,齐齐整整的端着枪上去送死,重新定义了什么叫断后。
他想拍战时芸芸众生像。
左手天堂,右手地狱的转镜让人惊艳,“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哀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尴尬的何香凝,不知所谓的赌场老板,过多且表现肤浅的工具人分摊了太多的情绪。
他想展现爱国主义。
刚刚付出了几十条人命竖起来的旗帜,一句“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让堆积起来的自嗨式的爱国热情崩塌得一干二净。
着力表现的杀俘情节,让人怀疑这部片到底是歌颂英雄还是黑化英雄。
毕竟《日内瓦公约》可写着:禁止杀俘。
他想拍厚重的历史片。
虚构一些不合逻辑的战斗也就算了,可淞沪会战的坚守,谢晋元被刺杀,孤军被日军奴役,这些才是八佰最应该告诉世人的地方。
过大的野心,过多想表达的内容,让这部片子在“护旗”情节后崩塌得面目全非。
一部向建国70周年的献礼大作,却成为台湾75版八佰的延续。
有人说,豆瓣上《八佰》的评分不挺高的吗?
这得感谢朴素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疫情的助攻。
中国观众是喜欢英雄的,尤其是在爱国主义情绪渲染下的悲剧英雄。
一个个英雄逝去,收获了一串串感动的泪水,也成就了影片的评分。
但回头再捋捋剧情,漏洞百出的逻辑,前后割裂的剧情,却让人意识到这不过是部高级的神剧。
毕竟历史就在那里,容不得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