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专业科班出身的人,重新学习经济学似乎是件惭愧的事。但是细想,其实十几年前学经济学与现在的自己学经济学似乎有大大的不同。不同有几点:一是学习方法不同,以前学经济学是老师教、我们学,现在是自学,二是学习重点不同,以前重点学知识点,现在重点学思维方法。三是学习模式不同,以前是老师叫你学什么你学什么,现在是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建立适合自己的体系与知识结构。四是学习的成果不同。以前通过成绩检查学习成果,现在靠学习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与学习成果。
好,今天2月15日,除夕夜,看了两章,学习了什么呢?
宏观经济学的第一章一国收入的衡量与第二章生活费用的衡量,厘清了两个概念“GDP”和“CPI”即国民生产总值与消费物价指数。这两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外涵与内延是什么暂且不表,我想说的是曼昆在说这两个概念时想表达一种什么经济思维!
一是绝对值与相对值的概念。在生活中,如果没有学经济学的人,更多地会用绝对值的概念。比如2017年某城市白领领了2万年终奖,2016年领了1万五,那么2017年领的奖金是不是更多了呢?不是,曼昆认为,购买力比货币绝对值本身更能说明问题。举个例子,如果2016年领了1万五,但是房价才10000每平方,那么1万五可以买1.5平方房子,而如果2017年领了2万奖金,可是房价是15000每平方,那么20000奖金买不到1.5平方的房子,奖金绝对额上升了,可是相对值购买力却实际在下降了。
这个相对值的思维体现在曼昆的全书里,在这两章中,名义GDP与真实GDP体现了这一观点,GDP平减指数指名义GDP/真实GDP×100,因此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GDP平减指数/第一年GDP平减指数×100。名义GDP衡量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又反映这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那么GDP平减指数衡量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即产量一直增加而价格保持不变,他反映价格变化而不是产量变化。那么什么衡量价格变化呢?通货膨胀率=第二年GDP平减指数-第一年GDP平减指数/第一年GDP平减指数×100.GDP平减指经济学家用来监测经济中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指标。这个思想同样体现在第24章消费物价指数的学习中。
二是审视缺陷。其中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指标吗?近几年关于GDP的讨论绵绵不绝,有人焦虑,比如中国GDP从原8点多退回到现在6点多,但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不丹王国选择“国民总幸福”为工作奋头目标。是的,GDP不衡量人们空暇时间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不衡量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对生活带来的损害,不衡量收入不公平带来的巨大差异。因为100个年收入5万的人组成的社会与一个10人挣50万而90人一无所有的社会是截然不同的。这个思想也体现在CPI指数的缺陷中。CPI指数没有考虑替代偏向,由于CPI一篮子里的物品是固定的,没有考虑到如果某个物品涨价了,那么顾客会选择买其他的东西替代,比如苹果价格上涨了,那么百姓会选择买梨。同时CPI指数也没有考虑新产品的引进和产品的质量变动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政府应该关心GDP增长还是人民的幸福指数,要知道目标不同,则路径不同,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