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集中阅读以“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为主题的书籍。在阅读、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做得不够好。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意识——不知道自己的情绪,不理解别人的感受,不知道怎么的表达和与人相处的方式合适……
但要想改正,并不仅仅是意识到“我错了”、“什么是对的”就万事大吉了。因为人的认知模式、行为习惯是自成体系的。它们不是独立存储的数据,不能直接地写入或者删除某一条。
我觉得实际上改正的过程更像是像雕塑,人们要做的是一点一点地打磨掉多余的部分,同时调整其他相关部分的形状,来与打磨处配套。该减的减,该增的增。而且越是深层次的变化,需要的调整时间和改动量就越多越大。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是在问题爆发之后,尤其是在感受到不适、痛苦的时候,对事情的起因经过进行反思,然后才会意识到,自己当时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够妥当,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当然也有的人连这样的意识也没有,会认为自己没有错,错的都是别人。那这种情况下,第一步应该是培养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地看待和分析问题,意识到自己有可以改变的部分。)
这里谈到的反思,在任何学习、进步的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但我觉得更好的觉察时机,其实是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如果在事情发生时,就有足够的自我意识,也许就能够避免冲突的产生,直接把问题消弭于无形。古话说“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
对应到“人际交往”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可以在平常有意识地练习和养成觉察的习惯。也就是针对某一些重要的方面,建立自我意识,经常性地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位了。
这一步的意义在于“看见”,而不要求做到立马“改正”。毕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没有那么容易一步到位。我们可以允许自己暂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目前还做不到。一方面是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习惯的影响。
梳理最近主题阅读的知识,我发现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几方面是值得我们建立觉察,时刻关注的。
1,自己的状态是否积极、乐观
积极和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不仅可以促使人更好地解决问题,还可以激发人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这种心态会反映到人整体的状态上,比如姿势、表情、眼神……而他人则会通过这些表现,感受到你的情绪和心态。
在与人交往时,情绪和心态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气味”。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和心态,会像香味一样吸引人靠近,得到他人潜在的好感。而消极的情绪则会让别人避而远之,连带对散发出消极“气味”的人也产生厌恶的感觉。
2,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是什么
情商的第一个维度,就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情绪由萌芽到爆发,中间有一定的过程。哪怕是愤怒这种暴烈的情绪也是如此,只不过它升起、膨胀的速度非常迅速,让人来不及防范。
在日常中不断练习关注自己的情感,连带着观察自己的想法,能够提升管理情绪的能力。因为当意识在场,情绪的发展天然就受到一层节制。久而久之,人的脾气也会改善。
此外,这也是一个人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好方法。现在越来越火的心理咨询,在初始阶段正是借由谈话,让咨询者回忆、反观自己的情绪、认知和想法。
3,自己的音量、语调、语气
如果一个人声音足够洪亮,会给听者一种自信的感觉,因此他人更容易相信你。生动的语调、温和的语气,也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
音量过高可能给人粗鲁、喧闹的感觉,过低则给人一种不自信和懦弱的印象。
4,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根据传播学的观点,在和人打交道时,大约90%的信息都是通过语言内容以外的方式传递的。上面谈到的几点,和内容无关,但透过内容,又能够给人非常直接的,甚至基于潜意识层面的影响。
这里讨论的言行举止同样传达了很多信息。
有一句话叫“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说“言”的影响。一句话说出来,对方、第三方听到后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作为说话的人,是需要提前思考一下的。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失言。在《论语》的头几章中,就有多处内容讲到要“慎言”、“慎行”。
不止是说话,还有动作、行为,甚至脸色、神态,也在要自我觉察的范围之内。对于暴露在外的任何事情,都提前思考对方可能的感受。由此来判断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恰当。
历史上,郭子仪接待卢杞(屏退侍女以免后患)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5,自己说的话的内容,是否有可能伤害到他人
上一点的负面影响还只是间接作用,这里说的“伤害”就是直接影响了。(这里仅讨论“无意的伤害”,即没有打算让别人有不舒服,但对方却有这样的感觉。)
《人性的弱点》里谈到与人交往的三个最最基本的原则:不要批评,要赞扬,满足需求。这里说的“伤害”他人,就是对第一条原则的违背。
现实生活中,对他人的“伤害”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炫耀自己(两相比较下的无意“伤害”),另一种是指出了他人的错误(有可能是为了帮助对方)。这两种情况在本质上都是对他人的否定,都打击到了对方的自尊心。
要知道,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动物,每个人对于战胜他人、保持正确的渴望可以说是压倒性的。一旦对方心生抵触,哪怕你说的话是真理,他也会坚定地为自己辩驳。到那时,双方就无法避免陷入争论了。所以在开口之前,千万要尽量照顾到他人的自尊心和脸面。
这里谈到的五项内容,越前面的内容越细微,越往后的内容越直观。从理解方面来说,可以从前面往后阅读,但如果要逐一践行,可以从最后一点逐级往前实践。
这些内容说起来并不简单,做起来更是有难度,所以也不必着急要求自己马上掌握,可以作为日常与人沟通交往的一个提醒。多看几次之后,慢慢就有意识了,就自然会有觉察的意识和练习的念头了。
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主题书单:
《人性的弱点》卡耐基
《说话技巧与人际交往》卡耐基
《情商》丹尼尔·戈尔曼
《新情绪疗法》(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大卫·伯恩斯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沟通的艺术》一行禅师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