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儿在我微信上留言,询问我写文章的事情。女儿文笔很好,读初中时曾参加省“中学生与社会” 作文竞赛,获得过二等奖。但是她现在就读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应当与文笔好坏没有什么关系。她自小对文学感兴趣,读了许多书,即使在高三复习最为紧张的时候,床头也不忘放一本文学书籍。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她曾说:我要好好地读读那些曾经想读而没空读的长篇小说。
作为学生,我不反对你读些经典名著。那些书它浓缩了作家人生精华,他能启智明理,加速一个人精神成长,但是当你进入了大学,有了自己的专业,有了将来从业的方向,阅读文学书籍和听听音乐、打打球一样,它只是生活的调剂,它不在是你精力主要投放的地方了。
在大学校园那个兼容并包容又思想开放的地方,爸爸更不希望你把精力放到对文学作品阅读上面。我不是反对你去阅读文学作品,只是不希望你在那个上面花更多精力。
这也是爸爸曾经走过的弯路。读书上学期间,我几乎读了学校大半个图书馆里的小说,几年下来,不低于10000篇(部)小说,那时读书常替铜人落泪,为古人担忧,弄得自己很疲惫。现在这些阅读都已还给时光了。也许你会反驳,一个人从小到大吃了许多粮食,但是是哪一粒粮食化为血肉或者骨头,谁能分得清;正是这些阅读才使你成为了今天的你呢!
2
我当初爱好文是带有极强功利目的,想通过文学带领自己实现一次精神突围,甚至是一次生命质量的突围,就像我中学毕业之后报考师范,那并非我喜欢教师这个行当,只是一次农民身份的突围。
我父亲母亲都是农民,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面朝黄土背朝天吃够了苦,流尽了汗,也就刚好解决一家老少温饱问题,供几个孩子上学生活窘迫,开支用度更是捉襟见肘。那时我母亲最大愿望,就是希望我将来不再像她那样吃苦而能过上幸福生活。那个时候村子里给我提供人生榜样的也就只有村小学里那几位老师。做他们那样的人是支撑我读书最大动力。
教师这项事业是崇高而神圣的,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却是平庸琐碎的。当我教了几年书之后,越发有了这样的认识。当年我教过一个从南京转来的学生,有一次正儿八经地同我说:你怎么做了老师呢——南京有一句俗话,宁愿做厨师也不去做教师。
听了这话我内心的苍凉无法言表。我告诉那个学生,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那个学生礼貌性地朝我笑了笑,敷衍我几句然后转身离开了。我站在风中看她远去的背影,只有摇头苦笑。
小时候你在作文里写下将来志向是做一名小学老师,我和你妈妈心理是有几分失落的。你愿意将来从事老师这个职业,一定不是因为你妈妈和爸爸都是老师——小时候因为忙着照顾别人家孩子而冷落你,你受了许多委屈怎么能从我们身上去热爱老师这个职业呢!
后来你同我讲做老师原因,是因你班主任待你特别好,帮你梳头,买小礼物给你,你觉得老师是比妈妈更疼你的人。这其实就是老师的伟大之处,爱别人孩子永远胜过爱自己孩子;或者说有空照顾别人家孩子而总是没时间陪自己孩子。
白加黑,5加2,这是教师日常工作常态,各种琐事,各种评比,各种检查,各种无休止低效重复劳动,一个人的健康、青春就是在某种崇高和神圣的口号下消耗殆尽了。这些伪崇高、假神圣把你心中最后的挣扎也消磨掉了。你看到教师其实都是外表光鲜(有的早不光鲜了),内心却是早已伤痕累累的。
教师是一个毫无成就感的职业,你看到镁光灯下明星教师那永远属于少数人,这个行当大部分人或者说绝大部分人,走进这个职业就注定要一生平庸。如果失了业,他是没有任何谋生能力的。
3
文学之路同样艰辛,甚至比教师这个职业还辛苦。在所有爱好中,我最不希望你爱好文学。爱好运动,它能给你一个好身体,爱好花艺,它能陶冶你情操提升你品位,爱好文学,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呢?满腹牢骚,或者满眼不满,文学里虚构的美好常会被现实击碎。
想走文学之路,这条路上是荆棘丛生,那些写出名堂的都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大部分人的文字很快消失在时间的尘埃之中。你可以翻开文学史看一下,哪位功成名就作家的人生不是浸透着苦难。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只希望过好普通人的生活就行了,人生不需要大红大紫,做好一份安家立命的工作,然后享受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的人生就算圆满了。
你现在读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与文学关联不大,学好自己的专业,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幸福的源泉,做自己熟悉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得好,去从事一项与自己关联不大的爱好,它不会给你工作带来帮助,在上面耗费精力极不合算。
我只希望你能够永远笑对人生,遇到幸福,希望你的心像碗一样小巧,一点点幸福就能盛满了它;遇到失意,希望你的心像大海一样广博,一瓶墨水般痛苦也能快速消释。面对生活永远一笑嫣然,是爸爸一生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