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31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第三章的第四节《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提炼句: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如果父母制止和评判,就会让冲突真正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
1.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地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家长是不应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2.发生冲突时,孩子的情绪能量急剧上升,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彼此口角,甚至扭打、哭闹。通过这些过程,孩子的情绪能量逐渐耗尽,创伤自动释放,童年是经历嬉笑怒骂等自发体验的过程,孩子本身对各种体验没有评判,全然经历过,就会既不执着也不恐惧任何一种状态,发展出真正理智和自由的心智。
少有动物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因为它们会在应激状态过后通过吼叫、抖动、奔跑等肢体动作,自动消耗过多的激素,释放恐惧、愤怒、悲伤等能量。
只有最聪明的人类才会长期停留在某个创伤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拥有头脑,会评判和干预自然的能量流动,并形成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未释放的创伤能量长期累积固化而成的,也是生理疾病的成因之一。
4.限制性信念的产生
(1)严厉父母型
父母严厉,用严重的后果惩罚孩子——孩子长大后处理冲突:先忍让后决裂,后果很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的冲突,被父母介入的过程中,孩子潜意识被写入的信念是:和别人发生冲突会遭受严重的惩罚,
首先回避冲突
结果引发更严重的冲突
这种重复模式一直上演。
被温和以对型的限制性信念的产生。
打架没教养
父母很为难、伤心
要学会克制和谦让。(有教养的表现)
成年后成了为文尔雅的人,但缺乏男子气概。
限制性信念还有一个严重漏洞——情况越危急,越执着于固有信念。
5.在某些情况下,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确实能够化解矛盾,但因为不是成熟心智的主动选择,能量始终被阻塞。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在能量层面也不会阻塞。
6.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孩子的能量像天然流动的河流,一会儿平缓,一会儿湍急,有平流,有漩涡,一切本是无常的体验。父母长期的评判,会让无常的能量表达固结成恒常的心理创伤,让冲突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
有时候,孩子的各种生命状态难免让父母已经充满制约的头脑焦虑不安,父母若能自己去面对那份不安,不干预、不评价孩子,可能再一抬头,孩子已经转换到其他状态了。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