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这3点,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我分享的是《精进》一书的后面三个章节的内容。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主题:如何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第一,修炼你的思维。
第二,寻找你的长板。
第三,做独一无二,酷的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修炼你的思维。

在嘈杂的生活中,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关系不大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塞满了我们的头脑,干扰着我们的思考和记忆。

我们的大脑迫切需要断舍离,如何进行大脑的断舍离呢?

输入简洁化:

1,精选一些可信赖的信息源。比如一些门户网站:新华网,人民网。比如格格推荐的豆瓣,就是一个好书的过滤器,七分以上的书都有认真一读的必要。比如早起营小伙伴推荐的一些app,或者学习平台,都是经过自己实践,可信度比较高,比如简书,扇贝,得到,混沌学院。

2,不追逐流行或者当下过热的信息。

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多半是人为制造的营销话题,通过迎合人们猎奇心态来博取眼球。还有诸如节庆、比赛,除了和你爱好相关的,大多数与你没关系。他们如同盛大美丽的烟火,使人群兴奋喧闹,随后就归于平静。

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观点,一个人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文章,不过是为了强调一个肤浅或者错误的观点,要去辨识他们,会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所以主动搜集信息,获取事实性材料,很有必要。

输出简洁化:

举一个写作例子:

“把它放下!”她(威胁地)叫道。

“还给我,”他(凄惨地)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鄙夷地)说。

括号中的修饰词是多余的,因为从对话本身我们就不难猜出说话者的表情,加上括号中的副词,不仅信息没有增加,还把读者对人物表情的想象限制了。

第二,寻找你的长板。

现在多数的年轻人都有这两种症状:一种是对什么都感兴趣,第二种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你对一件事情了解的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于是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轻易下结论,贴标签。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又妨碍了深入了解。

那么如何去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长板?

1,放弃对兴趣的执念。

傻一点,笨一点,去做一些不是特别喜欢但是看上去富有挑战性的一些事儿,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看上去比较有意义的事,咬咬牙,坚持一段时间,或许就能把死循环的闭环打破,开启一个新的良性循环。

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是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然后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和热爱。

2,用温暖的情感和心灵体验去激发兴趣。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比如说中国一代女诗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我们想象他们夫妇去典当衣服,然后买来水果,一边剥水果,一边赏碑帖,那种将读书的乐趣融入到生活酸甜苦辣中去,融入夫妻间浓浓的爱意,这样学习还会感到枯燥和索然无味吗?

3,增加互动,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比如冯唐读诗书。他读的时候,就假想自己是那一朝那一代的皇帝,只要书中出现大臣在殿上上奏内容,他就停了下来,遮住书页,想想假如我自己是皇帝,我会做什么样的决定,然后再和书上记录的对比,自己主动去思考历史,这样是不对知识的吸收更充分了一些。

总而言之,就选一件你认为最重要,有价值的事情,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比如说比如白雪学英语,格格读书会,都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

要是真正的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就是在长期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它带给自己的丰盈感和满足感,是远远超出了自己的付出,唤醒了我内心最深最强烈的兴趣,每天都有满满的激情,驱使着我们去做。比如早起,相信群里大多数小伙伴都深有同感。

第三,做独一无二,酷的事。

“当我十六岁的时候我曾经试图自杀,因为我觉得我很怪,很另类,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而我,现在站在这儿,此刻我想告诉所有和我有同样感觉的人们:我很古怪,我很怪异,我很不合群,是的,这就是你,你就是这样的人,请保持你的古怪,你的与众不同,而且我希望你成为下一个这样在这里,把这句话传递下去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2015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得主格拉汉姆.摩尔的发奖感言。

独特会让我们更容易被发现,被识别,因为你具有不可替代性。

举个例子:做饭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假如说你能够创造性的把中西餐做法融汇在一起,发明一道新式菜肴,那么你就将做饭就变成了一件很酷的事。

比如说给学生上课,这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你不仅仅把知识生动地传授给了学生 ,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激发了他们对学科的兴趣,那么这就是一件很独特的事情。

大家对酷有了初步认识,那么酷的反面,不酷的事情,尽量少做或者不做,比如说在晚会上你去表演《小苹果》,那么就是典型的无趣。

什么是无趣?就是重复一些无价值或者是价值已经被掏空的事情。


好了,我的分享完毕。感谢大家来听我叨叨。希望我分享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故事能带给你力量,让你想去行动,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把但丁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