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豆芽

      前几天,H先生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开始在家里生绿豆芽。

      他抓一把绿豆,泡几个小时,待绿豆膨胀变大后,在一个塑料筐的底部铺上纸巾,把膨胀的绿豆摊平放在纸巾上,然后再在绿豆上蒙一层纸巾,用水淋湿。这样一天淋上三四次,只一天绿豆芽就长出来了,接着等上一天一夜,5、6厘米深的筐便挤满了豆芽,两顿的菜也就有了。

      面对生好的绿豆芽,我仔细的端详,茎秆细长,豆瓣肥嫩,从头到根,洁净无暇。还没去炒,便先勾起了人的食欲。

      想起童年,青黄不接时,地里没有蔬菜,母亲为了保证我们的营养,常常生豆芽。那时黄豆、绿豆都是自家地里种的,出芽率很高。但生豆芽是个技术活,温度不够长得慢,水分太多容易烂,必须既要温暖又要潮湿,还不能使豆子之间残留过多的水分。为此,母亲在院子里的窗户下挖了个小菜窖,把豆子泡膨胀后放在稀薄的小蛇皮袋子里。每天在接满清水的盆子里湿三次水,这样既能使每颗豆子保持充分的湿润,又不致于豆子之间有积水。湿过之后的豆子,连同蛇皮袋被放在菜窖里,避光保暖。有两三天时间,豆子便全部变成了豆芽。至今还记得那黄豆芽炒出来嚼着是满嘴生香,那绿豆芽炒出来吃着是清新爽口。

      后来自己过日子,去市场上,去超市里,还是喜欢买豆芽。当然,那豆芽和小时候吃的不一样,自上而下是一根光滑的茎,没有毛毛须须,并且茎很粗,有时候见到的甚至完全不是头大身子粗的传统豆芽菜形状,而是头、茎几乎一样粗的匀称体态。当然吃起来是脆了许多,可豆子的香味明显淡了,和小时候妈妈在菜窖里生出来的豆芽是没法比的。

        H先生看着满筐的豆芽颇有成就感,晚饭时醋溜了一盘,放在桌子上。那豆芽躺在盘子里,茎秆细弱绵软,卖相很不好。但夹一口放嘴里,熟悉的味道马上回来了,似乎又回到了过去。原来,用心去做,依然会找到最初的感觉。不过,小小一颗豆也算是神奇,只需要一点清水,便可以让自己脱胎换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