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是人的底层需求,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这方面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就会在长大之后去追求,变成一个活在他人眼光中,一直试图证明自己的人。这是在被看见做的不够好的情况,被看见还有更高一级的状态,就是深度同频或者通俗一点说是心灵感应。
这样高品质的被看见状态达到并不容易,然而妈妈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在孩子出生前的前后几个星期,就会有类似这样的心灵感应,对于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有时候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然后给与及时回应。这其实是一种极好的礼物,是在对孩子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在初期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能尽量去关注孩子,能孩子同频说“嗒嗒嗒”,这样就会产生很奇妙的同频体验。孩子开始有语言能力之后,就需要更有意识地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并给与回应,对方才会觉得,我被看见了。举个例子,一个妈妈带着小孩子坐高铁,孩子每次看见火车路过的时候都会喊“妈妈,看,火车”,而妈妈也会回应说“啊,火车,妈妈看见了”。但后来有一次,孩子再这样说时,妈妈好像突然间懂得了孩子在表达什么,回答说:“妈妈看见了,妈妈也很兴奋”。听到这个反应,小孩子楞了一会,盯着妈妈说:我爱妈妈。
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受到了爱。上面的这例子,很多的父母其实都仅仅停留在第一个状态,甚至会说“火车么,有啥好看的。”或者“哦,火车”。互换一下角色,被忽视和被看见,差别有多大。在很多育儿是书籍中,孩子碰到问题,提到第一步不是找对错,而是去同步孩子的感受,“哦,你摔了一下,妈妈感受到你痛了”,从感受被感受到开始,爱的链接就产生了,甚至当你全神贯注的时候,会进入深度同频,这样更深的爱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下一步行动】
忽略和关注,其实在一念之间,反思自己跟孩子的互动中,常常出现虽然在陪伴,脑袋里面却想着别的事,有时候话都没有听全,给的回应自然就不到位。
不专注的陪伴,达不到让对方感受到被感受,没有同频,这样的陪伴其实是浪费时间。
专注陪伴从放下手机开始,关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