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一篇电影公号的文章上看到说卡西·阿弗莱克将要继海边的曼彻斯特后再次出演丧的角色,这次甚至要比海曼更丧,于是就决定看一下这本斯通纳原著,也正因为这个缘故,看书的过程中,到某些情节点的时候,脑海里总是会出现卡西的脸,然后想象这个地方电影里该会是怎样呈现的,演员表演会是什么样子,甚至脑海里还会操心起,这个地方导演会怎么表现呢,时间会怎么处理,诸如种种的思绪,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对阅读来说的话。
很奇怪,现在我看书真的很少哭了,但是这本却看的我想哭,特别是书本的后半段 ,总体来说这真的是一本从故事上来说没有任何激情的书,哪怕书本唯一一段富有色彩的婚外情其实也并不充满激情,但是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地铁里我还有点泪眼模糊了,那篇公众号没有欺骗我,这确实比海曼更“丧”,但这丧需要打引号。感觉海曼里面的李是被外界发生的事打击至此,当然也有内心的意志作用加持,而斯通纳却是从内心根源出发的,像是更彻底无解的。而丧要打引号则可以用书腰上的那句话来解释“即时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其实这本书看的挺悲伤的,看着斯通纳的一生,同情和害怕交替,同情斯通纳,害怕的是自己,感觉这样的一生,他表面经历的那些生活,太平庸了 ,还充满了失败与孤独,而那底下的自我却不是人人都有,他冷漠麻木,你看他随着时间漂流,很多事就那么默默承认接受了,连死亡也那么普通,但就是这其中的一种感觉搅的我难受,说不清那种感受.。
我觉得这本书如果改编电影,一切都处理的好的话,依旧会是一部和海曼一样很动人的电影,希望真的可以快些看到它。
下面是一些摘抄:
“可是你也够聪明——但只是够聪明——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会怎么样。你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知道这个。虽然你有能力当个混账家伙,可是你不够无情到坚持不懈地当下去。虽然你不完全是我认识的最诚实的人,你也没有那种异常的不真诚。一方面,你有工作能力,可是你又太懒,工作不够勤勉,达不到这个世界要你达到的程度。另一方面,你又并不那么懒惰,你又给世人一种印象,一种你很重要的感觉。你并不走运——真的不走运。从你的身上看不到升起的光环,你总是带着副迷茫的表情。在这个世界上,你总是处于成功的边缘,你会被自己的缺点毁掉。
当斯通纳在收拾屋子,当屋子逐渐变得有模有样时,他意识到,很多年来,自己并不知道,他有过一份憧憬,一直锁在内心某个地方的憧憬,就像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个憧憬表面上是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他自己。所以,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他打算定义的是他自己。当他为做书架打磨这些旧木板的时候,当他看着表面的粗糙消失,灰色的风雨侵蚀消失,露出基本的木质,最终露出花纹和质地华丽的纯粹时,他逐渐打造成形的是他自己,他要置于某种有序状态的是他自己,他想创造某种可能性的是他自己。
他已经到了年岁的这种时刻:经常会想到,而且日益强烈,想到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简单得他都没有办法去面对。他发现自己有些迷茫,自己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是否有过生活。他认为,这是在某个时候所有人都会想的问题。他不知道,这个问题出现在他们心中时,是不是跟出现在自己心中时一样带着这种不具个人色彩的力量。这个问题随之会带来某种伤感,不过这是一种整体的伤感,他想跟自己或者他的特殊命运没有多大关系。他甚至都拿不准,这个问题蹦出来有着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从他变化后的生活中蹦出来的。他相信,这个问题是这些年日积月累中来的,是从各种偶然事件和限制中来的,是从他开始对这些东西的领悟中来的。他从这种可能性中获取一种阴郁和具有讽刺意味的快感,这种可能性就是,他努力获得的小小学问启发自己达到了这样一种认识: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
四十三岁那年,斯通纳学会了别人——比他年轻的人——在他之前早就学会的东西: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因为从长远看,”斯通纳说,“不是因为伊迪丝,甚至不是因为格蕾斯,或者注定要失去格蕾斯,让我继续留在这里。不是因为对你或者我来说,这是个丑闻或者伤害,不是因为这是我们非要克服的磨难,甚至不是因为我们可能要面对爱的痛失,只是因为害怕我们自我的毁灭,以及我们现在所做一切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