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原生家庭”概念被热炒,结果是接触的朋友们谈到自己,无一例外地都要谈谈家庭、父母和童年创伤。我之前也写过几篇相关的文章,鼓励大家抛开道德绑架,努力经营自己的幸福,争取日后做一个被孩子点赞的父母。
但后来,我发现事情不这么简单。
最近一次咨询中,我跟来访者分享自己养孩子的经验时,无意间承认了一个事实——
很可惜,我们也终将是“不合格的父母”。
我孩子快三岁了。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为人父母之难。这句话我深有感触。
但我想说这跟吃喝拉撒睡没有任何关系。
难的是教养。
因为父母对于孩子(尤其是婴幼儿)其实无所谓“教育”。孩子其实是通过无时不刻的观察、模仿来“学习”的。也就是说,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他们模仿“学习”。
于是一个爱刷手机晚睡的妈妈,不可能养出一个按时早睡的孩子;一个爱玩游戏的爸爸,不可能养出一个热爱户外活动的孩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造成一生的创伤记忆……
所以为人父母真正难的,是要做好榜样,做一个“正确的人”。
道理就这么简单。
而现实是我们做不到。
因为日积月累的人格个性、生活习惯不可能说改变就改变。
在我抑郁最严重的日子里,医生三番五次地告诫我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我努力了,却仍然没能完全做到。没有任何借口可讲,就是没有那个能力。虽然学习了很多,牺牲了很多,也确实改善了很多,但还是没能完全做到。
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完全在我们控制之外。
有一段时间妻子的公司换了老板,经常要凌晨三点开电话会议。孩子总是很快就醒过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就大哭。那时候我真的想冲到电脑前面喊:“F**k you! F**k you all!”而现实是,妻子要陪着笑脸继续开会,而我只能抱着嚎哭的孩子躲在卧室里。
讲出这些,也许你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原本应该是伟大的父母,失去了慈爱万能的光环,变成了两个渺小无能的人。
但这两个人至少是真实的。
“合格的父母”却是虚幻的。
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要扮演各种“角色”。“父母”其实就像“老师”、“医生”、“领导”一样,也是一种角色。社会赋予这些角色各种赞誉,其实也是各种“角色期待”,甚至是苛刻的要求。
比如:“灵魂的工程师”、“白衣天使”,这些盛赞在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也把人捧成了神。当这些人没能满足这些“角色期待”的时候,就可能招来非议、愤怒,甚至暴力。
而现实是:在这些角色的外壳之下,我们首先是人。各式各样的人,能力有限的,普通的人。
忽略了“人”这个基础,把浮夸而模糊的“角色期待”当做一种“合格标准”,得到的结果往往都是令人失望的。
有些看似客观的类比标准,其实也经常是流于表面的,虚幻的。粗浅地参考“别人的父母”跟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批评我们一样荒谬。
“一想到当父母不需要选拔和考试,我就毛骨悚然。”
我深表同意。
可是谁能编出一套合理的父母资格认证考题?
“合格的父母”从来就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支撑这个“角色期待”的其实是社会文化、道德观念和经验(比如“严父慈母”、“棍棒出孝子”),即使现代科学,也只能提供一套远远谈不上完整,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
心理学大国的老美们就一直在反思、批判过去的理论、观点。例如今天看来简直就是荒唐的禁欲教育;例如过分重视表扬和鼓励,从不惩戒批评的教养风格,似乎已经养出了美国高傲自负,却缺乏抗压韧性的一代。
有趣的是,这种教养风格随着一些被粗糙曲解的“心理学”,正在国内流行。
这其实是社会心理学中指出的一个问题——“角色不清”。原因不仅是当事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而且可能公众和社会对角色的认识和期待本身也不清晰。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今天我们认为正确的教养方法,在未来可能也会不再适用,甚至有些会被证明本来就是错误、甚至是有害的。
所以等到我们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很可惜,我们也终将是“不合格的父母”。
怎么办呢?
没怎么办。
人类总是在发展进步。也许孩子们将来都会懂得这些道理,不至于再来控诉我们这一代“不合格的父母”吧。
我不求原谅。只希望他们能理解。因为理解就是进步。
讲这些不是想为自己开脱,也不是想劝说大家原谅自己的父母。只是想说:注意到“角色”和“人”的差别和共存,注意到时代发展变迁的规律,也许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也许我们可以不再纠结过去的创伤,不再纠结现在和焦虑未来的不完美。
也许我们就可以放下一些包袱,轻装向前。
你觉得呢?
欢迎点评或简信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