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很多注重叙事的历史书,本书出彩的地方在于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从现象看本质,分析的非常地道,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趣闻轶事,非常好看,写出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物活动的历史必然性,难怪是育良书记的枕边书!说一下感触比较深的几个人物吧:
1 张居正,他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非常正面的,当然这跟我们的教科书要树立模范榜样有关,我相信黄老先生对历史的研究,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立的视角:
作为首辅大臣,面对时局的颓废、年幼的君王,他几乎一己之力挑起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担子,处理朝政、教导君王、改革求变,很多非常手段不得已为之,这我们都能理解,相对来说还是很良心的!但是可能一个人呼风唤雨、权倾天下习惯了,忽略了功高盖主的危险,忽略了同僚的侧目,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他生活的奢靡铺张,举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据说当时经济不怎么的,皇上太后的生活都比较简朴,官员的俸禄当然也是比较微薄的,小皇帝听说他要盖间房子专门放置自己赏赐的御笔,担心钱不够,委屈了自己老师,特意从“内库”拨了一千两银子赏他,后来清算张居正的时候,听说张先生这间房子,整整花了1万两白银,不知皇帝心里做何感想?和张先生留存不多的师生之谊恐怕经此一事耗得一点都不剩了吧?
他死后遭人弹劾,剥夺封号、抄家、流放,这些就一点都不意外了,下场也不是一个“凄惨”可以描述了;
2 万历皇帝,9岁登基,师傅们忠心耿耿,太后对其也是严格教导,国家大事又有张居正给他撑着,他自己也勤勤恳恳,完全具备成长为一代贤君的外部条件,怎么就走上“消极待政”这条不归路了呢?
个人感觉,就是外部给他的环境太好了,把孩子养矫情了,缺了杀伐果断的气质。身为帝王,权术、人心,这些好的坏的起码都是要接受的,当皇帝玩儿的就是这些,您这因为一点儿人性的阴暗就心灰意冷,就对朝政失望,怎么担当一个庞大的帝国啊?
比如他想立自己喜欢的皇子做继承人,怎么就不能拿出些手段来行动呢,作为万人之上,明的不行咱就非得玩儿明的呀,就非得说服一群迂腐书袋?何至于因此数十年的和群臣过不去?况且您和群臣过不去也不能数十年消极朝政啊!
个性太懦弱了,似乎还有避世的倾向,这对一个帝王来说,都是致命的因素吧;
3 朱厚照,就是《机灵小不懂》里面聂远演的那个朱正,当时电视剧给我们的感觉是,挺内敛的,以后应该会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谁知后来,这位仁兄真的是以超人的胆量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历史的舞台上表演花式作死!
登基以后没两年,就从紫禁城搬了出来,给自己建了个休闲娱乐场所,叫“豹房”,就是北京地铁“豹房站”那个地方,寻欢作乐,游猎无度,完全不在乎臣工的劝说和反对。甚至还沉溺于操练兵马、御驾亲征,为了堵住群臣的嘴巴,一个皇帝,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镇国公、太师,真是胡闹的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4 海瑞,似乎除了清正廉洁的形象,在情绪上成功的激动了大多数群众,政治上似乎并没有多少建树,这位同学真的是太直接了,一点都不带迂回的啊:
上书直接告诉皇上,您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皇帝,国家现在贪污腐败横行、役重税多、宫廷的无限浪费和各地的盗匪滋炽都跟您有抹不开的关系,奏折里最刺激的一句话是“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天下人早就觉得这您皇帝当得不咋地了,这你让皇帝情何以堪呐,差点没瞬间把他给剁了!
不过他也真是命大,嘉靖竟然没处置他,然后自己就挂了,海先生这耿直的诤臣名声天下皆知!但是这让后朝君臣怎么用他呐?给个虚职人还不满意要上奏,给个实缺吧活儿干的把上下左右的同事全得罪了,难怪他死的时候,大家都松了一大口气儿!
5 申时行,可能因为没什么可歌可泣刺激眼球的英雄故事,在历史上好像并不怎么出名,但却是这本书里最让我佩服的人,对时局看的通透,又能控制住自己的言行,不贪功,不冒进,理解皇帝,理解群臣,润滑油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尽力调和这两方的矛盾,尽力弥补君臣之间越来越大的裂缝!人最难得的,就是在大环境下认清自己,认清局限,把自己能做的尽量做好!
……
看的过程中,一直被困于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瞠目于一些怪现状:无论皇帝还是臣工,他们希望能够改革,变革当前的政治乱像,可是朝政错综复杂,需要顾忌的太多,他们被缚住手脚,无力施展,时不时还有跳梁小丑出没……帝国末路,狂澜难挽,无力变革图新,又不能放任自流,任之继续腐败堕落,其间纠结,实在非一般人能了解一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