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年间,三月天,深山飞涧下,隐一石寺。
寺内了无尘埃,却有一小沙弥,手持笤帚。扫却的不是污垢,是一份心境。
可此时,却见那小沙弥眉头紧锁,步伐也不似先前那般沉稳,到最后,索性是把那笤帚往地下一摔,大声向坐在树荫下的老僧问喊道:“师傅,你告诉我,在这世上,那桃花源到底有也没有!?”
面前,陶杯中盛着的那掬清茶,白气仍在氤氲。望了望小沙弥,老僧又把目光转回到面前那只粗绿陶杯上,叹了口气。喃喃,“桃花源,桃花源,有也不见得是好,无或许才是幸福。”
“师傅,弟子不明白。”
老僧和蔼的笑笑,“你问我这个,是对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很是钟爱吧。”
“弟子不才,对于此记早已熟读于心。弟子自幼由家母送往师傅身边坐禅,论佛,苦修,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度尽万千穷苦之人。所以弟子就越发地向往《桃花源记》里的那种美好世界。
师傅所言,有也不见得是好,弟子却愿闻其详。”
老僧点了点头,“《桃花源记》看似是描写了一个很美好虚构的世界,但倘若换一个角度再去看它,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弟子洗耳恭听。”
“渔人以渔为生,渔民,往往世代相承,故渔人之父亲亦是渔夫,渔人应该对他所在的附近水域很是熟悉才是,毕竟,他是在河里捕鱼,而不是在海里捕鱼,如果在海里,自然不可知性很多很多,但是在河道里,一个当地的渔夫,迷路的可能性应该微乎其微。”
“的确如此。”小沙弥若有所思。
“渔人到达源头以后,看见了山洞入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一幕,换一个角度,渔人到底进的是山洞,还是墓道?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是否与墓道设计切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多么整齐,多么有秩序,我朝的都城长安的确如此,规划细致,一丝不苟,但那是都城。而那渔夫所去的不过是一桃花源,并非重镇,亦非要塞,仅仅一小小村落。而村落并无那般讲究,大多错综杂居围绕祠堂而修建。”
“然。”小沙弥眼中的困惑更甚了。
“那师傅,这些陶渊明记载下来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到底是指的是什么?”
老僧的面色忽的就肃穆了,“华夏自古以来,只有一件事,大过所有,那就是墓,墓的修建,往往是有着比活人居住更为严苛的规矩。
如果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拿来形容一个自由自在的小山村似乎有点太过于不现实了,那么,如果是拿来形容一座座整整齐齐修葺起来的坟墓,是否就很贴合了?”
小沙弥顿时不作声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者,墓道之意。竹与桑葚盛于五月和七月,而桃花,则是三月,这里,本就有一个巨大的时间谬论在这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此句就与桃花源记有很大的歧义和矛盾,当然,也有人间四月芳菲金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但这是和海拔气候有关系,而渔人可不能撑着渔船去爬山,这不现实。
应是渔夫瞧见了满是桃花盛开的地方,然后看见一个墓道,他弯腰走了进去,墓道先窄后宽,随后豁然开朗,看见墓道深处那一座座被整整齐齐修葺起来的坟墓。”
“那师傅,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以及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该如何解释呢?”小沙弥问道,“这里,可是有人的。””
老僧低下头,把自己的脸凑得离小沙弥很近很近,然后故意压低了声音问道:
“那么,什么东西和人长得一模一样却又不是人呢?”
小沙弥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去,深吸一口气,吐出了一个字:“鬼。”
“是的,鬼,渔人进入墓道,看见整整齐齐地坟墓后,还看见了一群……鬼!”“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首先,秦朝时期人们的衣着装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为师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秦灭亡,与东晋大体存在时间,相差了五六百年的时间,而这五六百年的时间,也足够发生好几次翻天覆地的衣着变化了,但是桃花源里的人居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不是很奇怪么?”
“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祭品,外面有人一直在给他们烧纸钱或者是纸做的衣服,二可能就是鬼的一种能力了,让你看到你觉得应该看到的样子。
而且,五六百年的时间,桃花源的人不和外面交流,他们就一直在那里近亲结婚,五六百年的人类近亲结婚会是什么后果,我想你应该很清楚,所以,这一段描写,从逻辑上来讲,其实就是陶渊明在告诉看这篇文章的人,桃花源里的人,其实根本就不是人,当然,口音的区别也是一个大疑点。因方言各异,乡音难改。”
“渔人可能是被迷惑了,也有可能是被胁迫了,文章中写过,桃花源里的人设酒杀鸡做食请渔人吃饭,设酒杀鸡做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种画面,做白事,摆祭品。
可能,渔人那些天,就是不停地在吃祭品,甚至可能是在吃肉蛆和虫子也说不定。
这里就能够解释桃花源里的人告诉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之后,渔人一离开就去报告太守了,很多语文老师说渔人贪图赏赐,但是发现一个小村子多征收一点赋税,赏赐很多么?利益很大么?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渔人一离开桃花源就开始处处志之,做标记,然后直奔太守府?”
小沙弥接着老僧的话继续开口道:“因为渔人可能是意识到,他遇到了一个鬼村,有可能是离开后才意识过来,也有可能是在里面时就已经发现,所以他慌忙去报告太守去了。”
“还有,桃树,有辟邪镇压阴邪的作用,很多道士驱魔卫道用的法器就是桃木剑,被桃树包裹着的村子,用意,也是很明显了,再者,陶渊明独爱菊,他如果真想纯粹写一个臆想之中的美好世界,为何不写成菊村?晋人可没什么好避讳的。”
“那样,按照师傅的思路来说的话,文章最后有一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意思是不是可以解释成,因为那是一座鬼村,所以没有人能够找得到?”
老僧摇了摇头,其实,往更深层次地去想,我认为刘子骥,是真的找到了桃花源,而太守的人,则是没有找到。”
“为什么?”小沙弥问道。
“如果桃花源真的是一个鬼村,而渔人的进入其实是一次可一不可再的机缘巧合的话,那么,正常的话,是哪种人才能去那个到处都是鬼的鬼村?”
小沙弥感觉手心里渗满了汗,“刘子骥死了,变成鬼了,所以,他成功进入了桃花源。”
“就是这样。”
老僧谈了一口气, 双手合什,道:“今日因,他日果,种因得因,种果得果,因果循环,方为佛理,因果逆行,由佛入魔。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今日你我师徒之缘分已尽,以后再无瓜葛,往后遇见生人,万不可说你入过佛门,阿弥陀佛。”
“师傅这是何意?”小沙弥双眼通红,泪如雨下。
“罢了,都说天机不可道破,为师念在师徒一场,给你指一条生路,你且听着。”
“弟子愿受教诲。”小沙弥附身磕头大拜。
“自太宗年间开始,我佛教之兴盛已逾三甲子之数,要知水满则溢,现如今,天下寺庙浩瀚,庙产无数,庙奴更不可数,不出四十年,佛门浩劫必然降临,我青龙寺执大唐佛门牛耳,此劫,必然首当其冲。你且收拾好细软,速速离去。”
。。。。。。
四十年后,唐武宗永昌年间,武宗灭佛,捣毁天下寺庙四万六千千余座,迫使僧尼还俗近三十万人,接受奴婢十五万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