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太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涉及两个地点:一是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一是大运河穿城而过的扬州,也称广陵。
那年去武汉培训,和两位朋友翘课游黄鹤楼。那么著名的地标儿,不去一趟怎么甘心?一向老实听话的我,竟也干起翘班的勾当。
一直想往着“烟花三月下扬州”,终于等到这一天。和先生打点行装,第一站是泰州的千垛景区。
当天下午,到达了单樱绯红的扬州。原来这扬州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可能因为唐诗,也可能因为“扬州八怪”之郑板桥的诗画和潇洒,神往这个城市已久。
行程安排的是瘦西湖。下车步行,很快发现了不一样的扬州味道。那就是带图案的地砖,可惜行色匆匆,只能先抽空拍两块,待有闲慢慢欣赏。
进得门来,见桃红柳绿,水榭亭台,果然有游西湖的感觉。红碧桃,白碧桃交相辉映,茶花开的犹如假的,几只黑天鹅正优雅的梳洗,两只绿头鸭相伴游弋,好一派春和景明的胜景!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导游指着远远的一弯小桥说,那便是传说中的“二十四桥”了。
园中漫步,东望西瞧,湖边人潮涌动,鸟语花香。远远望见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莲花桥,也叫五亭桥。原来那桥建了五座亭子,从空中看宛若一朵盛开的莲花。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说的就是五亭桥N个桥洞下映照的月亮吧。不知道“月上柳梢头”,这儿会是怎样的景致呢?继而联想起杭州西湖的胜景“三潭印月”。
据说这处园林面积有2000多亩,水面700多。这“瘦西湖”的名号是从清朝开始叫起的,说明这里的园林美景和西湖有得一比。
沿着水游走,经过钓鱼台、风亭、白塔,凫庄、桃花坞,小金山,玉版桥,盆景园等诸多精华景点。
这儿的桥的确美,数量也多,水倒映着桥,垂杨掩映着桥,成为绝好的远景近景,是瘦西湖的一大特色。
那座白塔也很亮眼,有故事有传说,就像北京颐和园里的白塔。耳旁仿佛响起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这里的各色郁金香开的惊艳,吸引了不少游人来拍照。荷花池尚无声息,但可观彩色的游鱼。倏忽记起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美好的景物总是引发各样的联想。
人在园林徜徉,鸟在空中盘旋,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叫人好生欢喜。林边有一群白色广场鸽,正和游人亲近,它们迈着细碎的步子,头一点一点的,好可爱呀!如果再放上两只绿孔雀,就更完美了啦!
转回去,又到五亭桥,端详对过的“凫庄”,真像凫在水上的别院。听说这所水上建筑原是旧时一位富商所建,占尽地利。忽然忆起丰子恺先生的《扬州梦》,说早先这里面子辉煌绚丽,内里百病丛生,这“凫庄”可算佐证吧。
今日凫庄已成为一个观景品茶的所在,游人可以随意往来,想来丰先生应该是欣慰的吧?
返程,过“二十四桥”,想象唐朝时这里的繁华烟云,感叹底层“扬州瘦马”的命运多舛,一切都消逝在悠悠岁月的河流里。
春风十里,今非昔比,这里也应该远胜于清乾隆年间的淮左名都吧。
出得西门,等在集合点。看着房顶上黛色的密密鱼鳞瓦,一层压一层的屋檐“滴水”,仔细端详小瓦拼出来的“窗花儿”,心里安适了下来。
这保障河瘦瘦长长,弯弯绕绕,叫“瘦西湖”再贴切不过了,所以流传至今,真要感谢清朝杭州籍诗人汪沆呢。
烟花三月,南下到扬州维扬区的“瘦西湖”,浮光掠影半下午,只赚得个“到此一游”的名号。应该细细的作功课,慢慢悠悠的晃荡三五天才好。
再会吧,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