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罗辑思维185期:怎样成为一个高手》后的收获

举例:国足和乒乓球

就事论事,别扯其他什么制度、身体素质等原因

刻意练习

套路

针对套路的逻辑说明:

人类知识建构 ,科技黑箱,知识罐头

前人凝练最简答的表达方式

来源:

1.同行“老司机”

2.概念,打磨清楚

方法:

1.大知识体系拆碎,分开练习。把整个大厦拆成一个一个砖头去练习

2.大量重复练习

针对性重复练习,这就是练习的本质

学习从来不是省力和捷径的事

刻意:持续地做你不会做的事

舒适区、学习区/脱离舒适区、恐慌区

永远去做你不会做的事

高分低能,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

应试教育,就是教人待在舒适区

举例:扎克伯格每年设定不同目标,就是自己不生存在舒适区里。

我们怎么做:

让自己进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被动地被脱离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定义:好的学习环境

特指能够提供即时反馈的环境。

举例:考试也是反馈,但太稀疏了,不是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是指,你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外界环境都会给你一个反馈,告诉你对了还是错了,是够了还是要继续练。

预测:师徒制是未来学习的方式

互联网在摧毁深度思考,超文本链接现象让你不断的做决策和做选择,而决策和选择受别人影响。

举例:谷歌核心战略——让客户快进快出,因为每个网页都有不同的广告。90%收入来自广告

选择的时候没有在学习

学习的东西与原来的信息进行缝接

活体结构

必须是信息形成结构,互相之间形成关联之后,再进入我们的库存,那才叫知识

学习,新东西与原来的东西进行缝接

举例:钱钟书读到好的书,然后批注一些心得

罗胖的例子:收藏好的文章,存的文章,哪怕一个字,都得写一个字,为了跟这个知识形成一次互动,说白了,就是把这个新东西缝接到我原来的知识结构上。

知识互动,知识的学习是需要我们不断的主动互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冲击。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让人变得浅薄的不是互联网,责任在我们自己

但凡产生一个新工具,它一定连接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格结果是工具产生的便利性,第二个结果是工具一定把原来的人类分成两大拨。

第一拨人是躺在工具产生的便利性上,睡大觉、去享受;第二拨人是带着这个工具产生的心可能,去探索文明的新边疆。

学习的真相,真相是真正学习的人永远只有一小拨。

万维刚发刊词中一段:人类原来的区别仅仅体现为智商,可是智商这个东西在人群当中是正态分布的,橄榄型,中部永远很大,两头很小,智商高和智商低的人都非常少,大家都差不到哪里去。

可是认知这个东西就不一样,它是幂律分布,只有极少的人能够达到认知的高层,为什么?因为认知是学习得来的,你通过不断地练习,不断获得正确的反馈,然后你的认知是不断地蹿高,而把绝大部分人留在身后。

而在认知上,高手和低手的差别那就是判若云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