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些时候,我们村子有个习俗,就是在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要榨油饼子、烙糖馍馍和酥馍馍。
首先,七大姑八大姨、左邻右舍相互串门,共同商讨谁家先开始动工。
一般动工是在中秋节的前五天,这五天里堪比过大年,我和几个玩伴天天有糖馍馍吃。尤其是用牛皮纸包裹后装在书包里,那股糖香的味道把整个书包以及书本都渗透了,我们形象的比喻串味语文、串味数学、串味思想品德……
在学校里,我们会把糖馍馍都拿出来摆在课桌上,比比谁家的样子好看,谁家的糖馍馍上有糖渗出。
我的同桌是个女的,按辈分算小我一辈,不过因为同龄,从未被重视过。
下课铃被勤奋的校长敲响后,我们就像一窝蜂一样拥挤在教室里。我们的教室有个特色,就是屋顶高,教室长,一个班大约30人左右,教室的后半部分空了一大半。我们的课间十分钟几乎就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尤其是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渐冷。
教室的后半部分有三样宝,一宝就是墙上的学习园地,另外一宝就是一个缺了腿的旧课桌,最后一宝就是一大堆黑乎乎的煤块。
说起这三宝,记忆最为深的就是学习园地上我有五颗红心。值得我骄傲的是因为一篇文章:妈妈做的中秋糖馍馍。
妈妈做的中秋糖馍馍
我的妈妈是一位勤劳的女性代表,她很漂亮,也很善良。
我的妈妈会做好多好吃的,每年中秋的时候,我的妈妈会和大妈、二妈、小妈,大姐、二姐、大嫂、二嫂他们一起做糖馍馍。
一大早,太阳公公还躲在东山里,我和爸爸就套好驴车,搬了三大袋(Mia子)麦子,来到了王大哥家里,我牵着驴车,爸爸把三袋麦子一一搬进到加工厂里,我把驴车拴在一个杏树上。走进加工厂,听着机器的轰隆隆声响,我知道,白白的面粉马上就好了。
不过,在我无聊发呆的时候,王大哥给我拿来一块糖馍馍让我吃。他家的糖馍馍是个长方形的,和我家的不一样,吃起来感觉不好。
磨好面粉,我和爸爸坐着驴车回家,妈妈们和姐姐嫂嫂们已经磕着瓜子闲聊起来。
卸下面粉,妈妈张罗他们开始了和面,醒面,架烤炉。我们家的烤炉是个圆形的,上方有个大盖子,盖子中间两侧有环,爸爸在两个环上架起一个大大的提手。在烤炉下方,爸爸用玉米杆杆生火,然后把煤块放在上面,几分钟后,一堆火就开始冒起了红色的火焰……(由于后面的部分未能保存,实属可惜)
妈妈的糖馍馍虽然没有了原汁原味,缺失了小时候的记忆。但从未影响我对记忆深处的那些味道。
中秋将至,糖馍馍的串味已经开始肆意妄行,在我的“半亩荷塘”里,在我的“摆渡人”里,在我的小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