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杂想

  最近一直在指导几个孩子的作文,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时间都被课上作业给占满了。周末的课外班,各种琴棋书画的穿插,完全没有额外的的休闲时间,更不要提去做大量的阅读了。一些我们认为的经典的,值得百次诵读的书,却被束之高阁上面堆满了灰尘,无人问津。当问到一些经典的名著中特别精彩的桥段时,孩子却出人意料的一个个准确地答出来了,但究其原因却也只是为了应试而背诵的答案。

  为了彰显对阅读的重视,对经典的传承。老师要求学生摘抄散文小说或者是一些比较优美的诗句。可是摘抄这些有什么用呢?硬性的作业达到了量,却没有质的改变。

  我认为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多,不在于泛,不在于经典,而在于懂,在于精,在于思考,在于问。一本书看完了,那你合上书本的时候脑海里不是闪现的不是长舒一口气,啊,我终于读完了!像完成一个任务一样去将它读完,或者是在与朋友闲聊时说,炫耀说,哎呀,这本书我读过我读过,还可以啦,等等之类的搪塞。如果你的目的在于这,或者说读完一本书的感受就是这样,那么你可以停止阅读了,因为阅读对于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对你没有任何改变。我所认为阅读之后,你是应该有感而发的。而是当你合上书之后,你开始问书中的这个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这样的目的何在?意义何在?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应该怎么写?他这样写的缺点是什么优点是什么?我应该从中学习到什么,如何改进?如果我是主人公的话,我会怎么做,我要怎么做?

  我一直以为汉语是灵动的,尤其是在作家的笔下,一个个字符是灵动的,跳跃的,是可以自由组合的。前几天看到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他说,秋天在他的眼里是活泼的。活泼这个词,我们都知道一般是形容一个小孩子,他是活泼的可爱的,但是在他的笔下,他却告诉我,春天是活泼的。春天的风,是活泼的,春天的小草,春天舞动的柳条,都是活泼的。他对活泼的这一个词的用法勾起了我无限多的想象,也因此让我对目前从事的教学岗位有一丝丝的想法。

  老师重在引导,重在启蒙而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做,而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思考,如何去发问,去假设,去探究。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去感受阅读带来的舒适,在文学中滋养自己。

  只有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视野,才能有新颖的观念,在阅读中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开拓自己,舒展自己。我喜欢阅读,也喜欢在阅读中批判,调整自己以拓展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看到弘丹老师的百日写作活动时,报了名好似过了期限,虽然也打卡,但是没有被分组,每天看到组长在群里发组员的写作情况,...
    正念大如阅读 215评论 0 0
  • 人在舒适区待久了,会有种依赖的心理,不愿意走出来,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不听不看不想敌人就会看不到自己...
    会呼吸的yuyuyu阅读 171评论 0 0
  • 今天帮大圣提着月饼到楼下找出租车。等车期间,大圣问起这份工作后有什么打算。“喜欢的工作”我只想出了这个答案。而我清...
    xuanbuyu阅读 171评论 0 0
  • 一天将近12个小时的复习,感受到的不是疲惫,不是奔赴国考的孤独,反而是惊喜。惊喜来源于两点改变:一点是关于学习层面...
    神米啊好阅读 216评论 0 0
  • 我是个特别怕冷的人,冬天一来,手脚冰凉去看了中医说是阳虚寒滞,所以回到住处我最喜欢的就是在温暖水里泡个澡,然后早早...
    泡芙洛洛阅读 22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