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在旅游杂志供职,主编是行业里为数不多上过悦榕庄黑名单的人,喜欢去特别特别贵的海岛,愿意把无聊和人烟稀少当成“遗世独立”来美好。
可杂志当时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自驾游,线路景点都是编辑们亲自勘察,实地采编,留给读者的可操作性特别强,且杂志中提到的酒店,也都能通过杂志自有平台预订。但无奈大部分目的地都在江浙沪包邮区,无论谁,坐上车,颠几小时都能到,没有“遗世”也就“独立”不起来,主编觉得不行,不够距离产生美。
她最钟爱的还是“自由行,推崇去风景如画的地方住精品酒店,隔着落地玻璃欣赏山林湖海,日出日落,除了吃喝拉撒,什么也不干,“偷得浮生几日闲”,世界那么大,只想去多住住酒店。最最看不上背包客,觉得那些炫耀自己穷游经历的人,透着股挥之不去的寒酸臭。
那本旅游杂志当年吸引的读者,都是些35岁以上,三观已经基本定(长)型(残)的,看过照片就算去过目的地的人。年轻人,谁高兴看旅游杂志,正是为了省钱愿意坐末班地铁,睡候机厅,赶红眼航班的年纪。还有那么多青旅铺位和姑娘没来得及睡,无边泳池和两三百人民币一顿的早餐,太不real了。
前阵子看《七十七》,这种强烈的不real感又迎面袭来,白瞎了江一燕盖住的嘴角的痣,和0片酬出演…
(以下严重剧透)
开着越野车,和后天残障的客栈老板娘咆哮着“一无所有”,并在人前伪装坚强,想去看一眼珠峰然后自杀。一年有80天可以不工作的羌塘穿越者,筹备2年,看起来孤注一掷信仰坚定,说着“这辈子就想做成一件自己想干的事”,结果刚出发就弄丢了两大背包装备。
随后两人相遇,在地图上你画一个箭头,我画一个问号,你说要去送死,我开车载你,你说今晚星空那么美,我说是的。穿着崭新的冲锋衣,坐在戈壁边缘,边喝啤酒边咒骂命运的不公。
客栈老板娘毫无预兆地爱上了羌塘穿越者,并送了他一个高音哨,让他一定活着回来,结果没多久他就开始了“怎么作都不死”的旅程。
-遇到了2只本来就不太饿的狼(在小鱼干和高音哨的双重加持下全身而退);
-自己把GPS看错,导致找不着水(尿快喝不下去的时候用100块钱问老天爷买了一场雪);
-遭遇老兵一直提醒要格外小心的融雪性洪水和沙尘暴(莫名其妙没有被冲走还救了一只小狼崽,被卷上十几米高摔下来没残废,还能拄着登山杖继续前行)。
完美诠释了“就算你一心求死,编剧也不会让你领到盒饭”的主角光环。
然后,然后就突然结束了,主角生死未卜(导演应该觉得自己处理得很高明吧,激动的泪水已经都快把自己淹死了)。此时银幕上出现了几位穿越羌塘成功和没成功的勇者的背景介绍,像是在说:确实危险,但这辈子一定要去做件生死难料的事,才算真的活过。
全是鬼扯!
极限户外,基本上所有看起来危险的动作和举动,背后都是经年累月的训练和专业团队的筹划,根本不存在什么靠不忘初心和意志力坚持坚持就能办到的情况。如果像《七十七》的男主在电影里宣扬的“有些人20岁就死了,到了80岁才埋”,于是在没经过什么专业系统训练的前提下,就付诸行动,没准原本可以活到80岁的人,20岁就得埋了。
「找死,不是冒险精神」,这个锅户外运动不背。
另外,玩户外真的巨烧钱。身边一些玩户外和极限的朋友,都感叹“当初好奇无知年少,如今入坑饿扁钱包”。
一个玩自行车山地速降的朋友,家里没有低于2w的车(他tm竟然有4辆)。一个喜欢攀岩的朋友,别的姑娘双十一屯面膜护肤品,她抢到一堆你都想不通为什么那么贵的绳子,还开心的晒朋友圈。
不仅贵,还不是哪儿都能买到,有些要改装,有些还要定制,而且毕竟包邮的地方少。要是像电影里丢了两背包装备,到附近镇上休整休整又能重新出发,又何必筹备2年呢?
一个地方还没去过,去了,一件事还没做过,做了,这些其实跟“命运”“自由”没什么牵扯,也不必上升到“灵魂”“信仰”的高度来给自己的底气充值。
还记得那个因为打赌而诞生的“鸡蛋暴走”么,也许只是因为一个玩笑,一句承诺,当真了,一切就有了意义,认真是一件很酷的事。
命运不是草稿纸,写错了撕下来揉烂,另起一个新故事,生活也不是拳击比赛,扔了白毛巾,就不用继续挨打。不过,所幸我们不用在孤岛上寂寞洗澡,也不是非得在沙漠里渴到喝尿。
还好,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