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2006年6月6日走的。
携女儿赶回家的时候,已经与母亲阴阳两相隔。看着躺在冰棺里的母亲我只是默默的流泪。或许,对一个长期受癌症折磨的人,离开是一种解脱。
母亲是直接用骨灰盒安葬的。开始,我以为几年不在家乡,安葬的习俗已经有所改变,在没有见到寿棺时心里有些奇怪但没有多问。
直到某天,得知父亲在给村里另外一个病危的人做寿棺,却瞒着我说是在工地打短工后,我明白了不是安葬不需要寿棺,而是我们没给母亲配置!
心情格外沉重,特地询问姑姑此事,姑姑说不配棺是母亲生前的要求,父亲不想违了母亲生前的意愿(尽管凭父亲一手好木工手艺,做一副寿棺轻而易举),隐瞒真相是父亲怕我们知道后有遗憾;而母亲不愿意配棺是因为她想节约安葬费用……多好的父母亲啊,他们为儿女做的太多、想到的更多。
在母亲病中的六年多里,我在母亲病床前服侍过几日?又给了手术中的母亲几许的鼓励和安慰?也曾安慰自己说已经尽了为人儿女的责任和孝心。而古话有云:父母在,不远游。自从毕业后,多是天南地北的时候,难得回家陪伴父母亲几日。尽管收入多数会支助家里,但很多时候,钱不是一切,母亲或许更需要的是关心、鼓励和安慰。我也初为人母,真切的体验着女人作为母亲的心情。如此种种的想来,心里总是充满了深深的内疚。
不由得想起十六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家里在盖房子,适逢姐姐考取了高中,经济十分紧张。村里人都劝父亲放弃让姐姐读高中,那样就可以减少一大笔费用。父亲没有同意,却为钱的事情犯难。
这时候,爷爷站出来了,坚决要把他的寿棺卖掉应急。要知道那个时候爷爷已经是年近古稀的人了,那副寿棺是他亲自挑选木材、经过几年的泡料、干燥处理后,在他六十大寿的时候,按家乡隆重的仪式做成的寿礼。那副寿棺,给了爷爷多大的精神安慰和心灵归属感啊!父亲对此红过眼睛,觉得很对不起爷爷。而爷爷却非常开心,说只要孙女能上学,就算死了以后没房子住又有多大关系呢?因为爷爷的开明,解了父亲的燃眉之急,姐姐得以顺利上高中。
可敬的天下的父母亲啊,作为儿女,我除了感恩外,还能做什么呢?我想等女儿懂事的那一天,我会讲给她听外婆寿棺的故事、太外公寿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