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百度解释为“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不可否认,鸡汤文曾经带来了一股清新解腻之风,使“正能量”一词开始频繁被大众使用。国外有关身心灵的著作有很多:《秘密》《水知道答案》《当下的力量》《不抱怨的世界》,等等。但还是在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女士的“自己三部曲”面世后,才在中国大陆真正刮起了心灵旋风,看后的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灵性的觉察、心灵的抚慰,很多人都被这种入心易懂营养丰富的原味鸡汤深深打动并且受益匪浅。自此以后,“遇见未知的自己”等相关衍生语成为了使用最广的高频词汇。读者对这类内容的关注和需求像是打开了大坝的闸门,需求在哪儿市场自然会应运而生,这类心灵书籍开始不断占据书店、车站、机场的显要位置。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十几亿人都养活得了,想满足一部分人的生理或心理需要那更叫一个简单,只要有需要,分分钟都能批量生产,然后大规模批发,最后还包邮!尤其是借助“互联网+”的模式,会发现每天睁眼起床后,人人都成了张德芬,满屏都是“正能量”!生活中突然出现这么多身心灵专家,那我们得大致分分类加以区别:有的呢是看见一些话就觉得有道理,心想我都觉得有道理了,其他人一定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不停转发刷屏,这属于“自认为是知心姐姐类型”;有的则像上班打卡一样,每天早晨或者其他固定时段将攒来的鸡汤语录发到朋友圈,以普照大众,谋求欣赏的眼光,最后看到点赞不断便感到身心满足,这属于“搏出位吸眼球类型”;还有的在生活中屁大点事都能升华出一个感悟,打个喷嚏总结出健康无价、善待自己,走路不小心踩了路边小草,感慨生命脆弱、珍爱万物,如果不幸这类人失恋或失业了,那一代鸡汤诗人便就此在朋友圈诞生了,这类属于“悲天悯人黛玉型”。
不论是哪一类鸡汤教主,在自己的地盘身心愉悦、自我满足无可厚非,可是,当这样的缩影变为普遍现象,大众整体有益书籍阅读量下降,大半时间消耗在通讯工具中的快餐语录里,就会使思辨能力削弱,文字语言能力匮乏,最后满屏的复制粘贴或者小学水准的字句,张口是空洞的人生哲理,落笔却是错字连篇,此时这类鸡汤文就成为了“毒药”!
五四运动时期,为了让普罗大众尤其是底层老百姓看得懂报刊书籍上文字的意思,胡适提倡白话文,主张“我手写我口”,意思是说,写出来的文字像平时说话一样,能让人很容易就明白要表达的意思。我们知道在民国初年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散文家、诗人,风格各异、直入人心、经久流传。回到现在,通讯工具越来越便捷,随手一条微博、朋友圈就能遍布到几乎每个人的手机上,毕竟转发、复制粘贴是多么容易的举动,而真正用心写,写得好的人却寥寥无几,也因此原创变得尤其宝贵,版权意识更为凸显。想想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和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那时考场、官场、生活中处处皆诗词,而现在仅仅是我手写我口,发现都突然无从写起,或者说无法写成复制来的文字那么牛,获得一片点赞的效果,这不禁就得想想是什么原因了,或许从平时人们所看的文字中便能找到答案。
这两年,《超级演说家》《奇葩说》《金星秀》等语言类节目特别火,越来越多丰富各异、幽默抓人的语言开始蔓延,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甚至开始排斥只有一种色彩、温突突被人反复吐了喝、喝了吐的鸡汤类语言和文字,而且也懂得了,要想被人记住和获得点赞就得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色,单纯的模仿复制已经行不通了。一些极会说话的人已著书,去看他们的文字,无一例外都极像他们平时说话的口吻,依然精彩地在“我手写我口”。所以,写不出也许是因为你平时口中说出的也未必能引人入胜,这“入口”的环节才是其中决定的关键!想在某一个知识层面、某一领域中言之凿凿、入木三分,那平时就应该多涉猎这类知识领域有深度的书籍资讯;想成为一个生活中谁都愿意和你聊天、有趣味的人,那么就要对衣食住行用玩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并且由衷热爱其中一二。
工作生活都很忙碌,往往很难静下来,这类人在我们身边其实占多数,也是最易被鸡汤文毒害的人群,不知不觉便养成了不思辨的习惯,很容易饥不择食、囫囵吞枣地将鸡汤文奉为座右铭,然而,不知哪天起,很多人会突然发现语言乏味、文字蜕化。其实鸡汤文不是信仰,在清净怡人的地方品茶,谁都能坐得住,感觉自己淡然自若真是棒棒哒,可是在生活工作中出现突发情况画风一转,不清净了也不怡人了,也没有醇香好喝的鸡汤了,那时你该如何应对?还能淡然自若吗?要找到真正令自己愉悦和提升自己身心灵的方式,这才会形成我们良性的处世之道。
总之,有思想、有内涵、有趣味的语言文字是人们都喜爱和需要的,而人们的经历、沉淀、感受不尽相同,如果让人喜爱和认可的文字来自你的个人经历,经过你的累积,因某时某刻的一种特别感受,你记录了下来,表达了出去,你就会明白,这与流水线复制的文字相比,有多美!而这,也是我们来此处原创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