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己很喜欢在各种场合积极表现,但耳边总能听到一些闲言碎语,说自己爱现、爱演。有些时候,自己也想要像他人一样,安静、沉默,但发现自己很难做到。
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有一些人无论任何场合都很善于表现自己,开朗、有趣、极具感染力,他们很乐意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这类人往往能够在生活上、事业上以及兴趣爱好方面更加投入,也更有能力。这是表演型人格的典型特征。
表演型人格不少见,如果不是使用过度夸张言行去寻求关注,也并不算人格缺陷和障碍,而是一种内在的特质,因为他们不会因拥有这种人格而伤害自己或他人。
表演型人格在生活中拥有哪些常见表现呢?
一、优秀具有感染力
拥有表演型人格的人往往很有魅力,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他们都能够很快得到他人的欣赏,建立关系。
但与此同时,拥有表演型人格的人也很难深化一段关系。他们和建立关系的对象很难在情感上有强烈的连接感,更多是浅而广的关系网。也就是说,他们很容易和人建立关系,但也很进入持久深刻的关系。
二、渴望成为焦点
表演型人格会让他们渴望成为人群的焦点、中心。他们很喜欢在各种场合发言,演讲也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但仔细总结他们所讲的内容,会发现缺乏细节。
如果在同一个场合,有其他人盖过了他的“光芒”,他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会想要否认或逃避这一事实。所以,他们不仅表现得极度外向,有些时候,也会一言不发,极度内向。
三、喜欢通过表演来发泄情绪
当产生情绪时,会在各种社交圈发表言论,渴望得到他人的点赞或评论。比如,失恋了,会在朋友圈吐槽前男友/前女友,或者发一些伤春悲秋的句子。既表达自己的伤心愤怒,也是在寻求大家的关注。
奥利弗·伯克曼说:“我们几乎像需要食物和温暖一样,需要得到他人的关注。”寻求关注,是人的本能,我们在日常中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在寻求他人关注。比如,好好学习,希望老师的关注;认真工作,希望老板的关注。
表演型人格就是源于我们寻求关注的本能,只不过,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关注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在便学会了通过种种努力,来获得关注,找回缺失的安全感。
比如,一个孩子,在表现得很听话的时候,爸妈不过多关注TA,也不陪TA玩。只有当TA哭闹的时候才会来哄TA。通过这种情况,孩子知道了,只有自己情绪表达激烈时,才会得到父母的关注。
又或者,一个孩子,在哭闹调皮的时候,父母不搭理TA。只有TA表现得优秀的时候,父母才会表扬TA,积极互动。那孩子便知道,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
这些对于获得关注的认知,深深地刻入了孩子的成长轨迹,让他们在长大成人后,也通过类似的方式来获取他人的关注,就成为了我们所看见的表演型人格。
那该如何面对我们的表演型人格呢?
首先,我们不必为此太过担心。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格选择适合的工作,比如主持人、讲师、舞台表演这些能够满足我们表现欲的工作。
我们确实可能会遇到他人说“爱现、爱演”的时刻,这是对方缺乏善意的表现,我们无需为自己拥有任何人格而感到羞愧,因为我们并没有侵犯他人、伤害他人。
其次,我们表现欲越强烈的时候,往往也是越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我们通过表演获取关注,来暂时缓解缺乏安全感所带来的痛苦,但这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不利于我们对每一段长期关系的维系。
所以,在产生强烈表现欲的时候,我们需要静一静,去觉察自己这种表现欲是源于对“舞台”的喜爱,还是对低安全感、低存在感的恐惧。
心理咨询师李佳:重走一边自己的内心,才能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也能在关系中展现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