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这件事,是提倡以兴趣为主的快乐学习?还是在兴趣消逝时,仍遵循刻意练习的道理?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和矛盾。就拿孩子上兴趣班的事来说,孩子看到好朋友报了舞蹈班,或者看到跳舞的小朋友好玩的样子,嚷嚷着也要学舞蹈,父母们一听“孩子自己想学,好事呀”,当然要无条件支持,赶紧报班。然而,没上几节课,某天孩子回来情绪低落,说:“我不想上舞蹈班了”。可能是那天被老师批评了,可能是和同学闹矛盾了,可能是觉得舞蹈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有趣,其实挺枯燥辛苦的。父母一听犯愁了,是逼孩子坚持,还是随他的选择放弃?这两者都不是好的选择,作为父母,最希望的当然是第三种,孩子能快乐地学习。
但快乐学习这件事,谈何容易?扪心自问“你学习时,经常感受到快乐了?”大多数人回答是“NO”,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才是我们常有的感受。如果“学习”是一款产品,那么“游戏思维”就给我们一个方法,提升它的“用户体验”。我尝试设计一款数学游戏,提升孩子学习的乐趣。
一、设定清晰的目标。5月份的目标让孩子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
评估孩子数学掌握程度,确定学习加减中“重要的知识点”和对她而言的“难点”是什么,再有重点地进行攻克。小雨宝贝能熟练算个位加减法,但容易写错“6”和“9”,两位数的加减法是难点。另外,学习数学不能脱离实际,要让孩子感知的生活意义,才容易学以致用。
二、故事化的背景。智斗歹徒自救的故事。
我设定一个“智斗歹徒自救”的故事,小雨和几个好朋友东跑跑西跑跑,玩得太开心了,都忘了爸爸妈妈的叮嘱,和父母走散了。于是,小伙伴们踏上了寻找父母的归途,一路上遇到各种困难,甚至遇到了歹徒想骗走他们,于是一路上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即:通过识别出正确的数字和计算,得到相应的工具和帮助,终于从歹徒手中逃脱,回到了父母的怀抱,还帮助警察叔叔抓住了坏蛋。这样的故事化背景,一方面增强孩子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强化孩子的安全教育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的挑战。
数字都和具体的物品结合,由识别数字、个位数加法、个位数减法、两位数加法、两位数减法,逐级提升,并且只有在前面反复熟练掌握后,才会提升难度。
四、即时反馈。
每做对一次,我都会及时播音“你好棒!你会获得XX物品和能力。”并同时,在我们的回归地图上,标注我们的前进的进程,播放加油音乐,给予孩子及时的奖励和鼓励。
五、失败的设计。
如果失败了做不出来,会有小耗子的贼笑,也会获得小伙伴们的鼓励,还可以花之前攒的金币,就能得到智慧老人的提点,让失败也变得有趣、有温暖、有方法。
这是我学习游戏思维后,想运用到孩子数学教学中的初步设计,实践后分享后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