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之前:继《白鹿原》之后,一直在纠结到底该读哪一本书,为此专门看了一下朋友和简友的分享,还专门去图书馆。一直在《莎士比亚全集》、《追忆似水年华》和《曾国藩传》中徘徊。最终选择《曾国藩传》,因为砍柴老师一直在分享读后感,加上之前看过《曾国藩家书》并认为是值得典藏的一本书。
再阐述一个观点,从前几次书评开始,为什么我会直接用书名做标题?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也方便自己检索。每次写书评,阅读的人并不是很多,也许是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静不下心来看长篇大论的缘故。而我的书评,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每篇书评,我都会反复阅读很多遍。通过写作,弄清自己是否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否能提出一两个观点应用在生活中。可是之前的书评,为了吸引眼球,会给每本书起一个好标题。可是当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回看,居然不知道我想介绍的是哪本书。所以从今天开始,我都尽量将书名写在标题中。
本期看的是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从自序中,了解到作者坚持写作20年,写了100多万字,写了5本关于曾国藩的书。而这20年间,岳麓书社版三十册的《曾国藩全集》和家书成为作者的枕边书,作者还会看多个作家写的《曾国藩传》。
曾国藩为我们树立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典范。曾国藩的一生,起点很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他出生平常,祖上几百人都是平民百姓,而他的天赋又很低。有故事传说他在晚上背书,有小偷想去他家偷东西,看见他在阅读,后来小偷都会背那些文章了,他还不会背。
最励志的是,他从13岁就开始科考,居然考了7次才考了个秀才。而他的父亲,十几岁开始进入科考,都40多岁了,头发都花白了,考了17次,才考中一个秀才。那时候参加科考要走很长的路,提的东西竟然重达二三十斤,曾国藩的父亲就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了17次。
今天读完自序和第一章,想放慢进度,读完后又重复一遍。《曾国藩全传》同样向我们阐述一个问题:怎样教育孩子?为下一代留下些什么?几百年来,曾家都是农民,从农民跻身达官显贵,道尽了曲折和艰辛。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发誓要振兴家业,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每天早睡早起,天天在地里干活,家里种地,喂猪,养鱼,并告诉曾国藩,自己亲手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的钱,花起来才安心。
对曾国藩的教育从很小就抓起:5岁就开始读书,8岁读完了五经,9岁开始写八股文。曾玉屏、曾麟书、曾国藩,祖孙三代,都看到了他们的执着。按曾玉屏的话说:“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儿子供不出来,我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我还有重孙子,我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
原书精华: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曾国藩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
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入考场,结果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连个秀才都中不了。
曾国藩虚岁才五岁,曾玉屏就命曾麟书给他开了蒙。才八岁,就读完了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难懂经书。才九岁,就开始学作八股文。刚刚十四岁,就让曾麟书带着他到县衙的礼房报了名,填写了三代履历表,办好了保结手续,开始了科场生涯。
曾国藩后来总结说,老头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儿子供不出来,我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我还有重孙子,我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
曾国藩对自己的祖父从小就有一种崇拜心理。他后来在家书中经常谈到祖父的一些言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后来他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看过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功夫”。父亲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八岁起,我父亲就亲自教我。他从早到晚,教导不停,我记不住,他就反反复复教,听不懂,他就一遍一遍讲。走在路上,他也在讲;晚上睡觉躺在床上,他也在讲。一定要我学会了才罢休。
文/何婉仪
2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