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回长沙自我复工的第一天,也是回归自己的生活,及面对疫情进入了新阶段,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静下来回顾复盘一下自己在老家度过的这段漫长的时光。
小时候,大人们总说,元宵之前都是新年,这是孩提时最喜欢的一段时光,因为这段时间最自由,大人对小孩子也最宽容,最大程度的被允许,即使犯了些小错也不会被打骂。
长大后第一次在家里过春节到元宵,确实最不自由的日子,如只是简单的被困住脚步,那也还简单,难的是每一个被困住的背后各自所面临的不同的难........
我的这一份难和焦虑,多是围着年前筹备筹备2个月,待春节后营业的青鸟书店,还未开业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的书店。然后围绕着青鸟书店的生存之战,到底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适合做些什么的焦虑和思考。这些思考,至今也没有确定的很好的答案。所以焦虑还会再来,但是我学会了与他作伴。
与焦虑相处的日子里,仿佛看清楚了焦虑的样子,对自己的认识多了一些,也因而对世界的理解更多了一点点。
焦虑是对不确定性的反应,焦虑情绪一旦产生,为了应对它,总要采取一定的行动,若行动结果不确定,焦虑又会开启冒出头来。在焦虑进行时,我就问自己,为什么而焦虑,然后去找到对应的钥匙。
在躺着看剧,看种疫情信息的日子,问自己为什么焦虑?
看到了自己超我的需要,需要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放下手机,在看书和听课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在作息混论,移动范围是床到沙发的距离的焦虑里,问自己为什么焦虑?
然后开始在一定时间范围作息,在没人走动的时间,去小区散步活动自己,保持5000+的步数。在一步一步的行走中,可以有更鲜活的思考,更平稳的心绪。
在书店的营业无期时,我问自己没什么焦虑?
看见了自己的小我的生长,对无常的抗拒与不接纳。想起曾经读过书籍《次第花开》里,希阿荣博堪布的开示:我们并不是抗拒无常,而是不接受无常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痛苦焦虑。当别人遭遇无常时,我们往往是不以为然。就如,在最初阶段,并不觉得疫情会真的与自己有多大关系,国家已经全面管控,专家院士出征,一定会很快控制,只是过一个不出门的春节而已,哪里会痛苦和焦虑,哪怕当时武汉已经封城,有人重病,也有人离去。
这场疫情之战,是民族的之战,如我一样的微小普通个体,根本无力去做些什么,只能不添乱,所遭受的影响也相对不那么重。
带着这份对自己的我执与傲慢的觉察与接纳,焦虑消散而去,对于已然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情况,允许和接纳。对正在遭受病毒侵害的生命,生出悲悯之心,对出征守护一线的天使和战士生出敬意,湿润眼眶。而再次之前,小我操控之下的焦虑,蒙蔽着自己的眼睛和心灵。
也看见了自己在做筹备这间青鸟书店时的理想主义和客观性,使其缺乏反脆弱性。而自己本身也不具备相依的抗风险能力。然而,已然是过往,焦虑又如何?如寂天菩萨所说:如果问题有办法决绝,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用。便放过自己,更好的活在当下。
在第一批企业在家线上开工之后,在众多关于线上的直播课开播,朋友们的纷纷进行线上尝试,而自己关于线上依然迷茫而焦虑后,问自己,为什么焦虑?
在看到老师和朋友们都快速调整、行动起来的这份焦虑里面,有对疫情周期的不确定性的焦虑,以及疫情之后比变化的不确定性的焦虑;更重的是对比的焦虑,有对不作为的担忧,害怕落后的担忧,也隐藏着自我安全感与价值感不足的因。看明白这点之后,从茫然的急于想开工做些事情的焦虑中平静下来。静下来后,才能从现实出发,看清自己的情况,有哪些可为,哪些不能,以及所为为何?
首先,做好长线准备,不在期待着、计算着哪天能开门营业。其次,当作实体青鸟书店不存在,把书店的固定成本当成一种纯粹的负债。基于这两条触底的思考准备之后,相应的行动也就清晰起来。
1、重启每一天好习惯养成计划。在这些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养成好的习惯,包含作息,饮食,运动等。
2、深度学习心理学。以看书为主,听课辅助。
4、建立线上社群
疫情下,你为什么而感动,又为什么而焦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