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的童年刚好是中国普通大众从贫穷慢慢走向富裕的时期,所以我的童年美食中也有了大白兔奶糖,果冻,冰淇淋之类的好东西,但这些东西对于当时处在一个二线城市的我们无异于现在的一线大牌的奢侈品,一旦拥有幸福感至少能维持个七八天吧。平时日常的零食还是学校门口一分两分钱能买到的绞绞糖,用白糖熬制的稍浓的糖稀,卖糖稀的老人用竹签绕上一小坨给你,拿在手里就上下翻飞的绞那两根竹签,边绞边舔,能把糖从糖色绞到发白了,才心满意足的把这糖给吃了,还有能花个五分一毛的买的泡萝卜,酸腌菜,也能吃的津津有味。还有一种用小纸袋子装的叫酸梅粉的东西,现在想来还真不知是用什么东西做的,粉状,微微发酸,一口可以吃一袋,要放现在一定是没小孩会吃的。这些都是小时候能用自己那一毛两毛零花钱就能买到的,再高级一点的就是爆米花和钉钉糖了,爆米花是要用家里的粮食去做的,可以是包谷的也可以是米制的,在七十年代末那也是家里人口少,能有富裕的余粮才能吃得到的,每每有爆米花的人来,周围一定是围满了一群小孩,大家边捂耳边等待那神奇的一声响,然后从一个黑漆漆的用布和橡胶轮胎做的桶里倒出的白花花香喷喷的米花。还有就是钉钉糖,那就是麦芽糖,因为卖的人卖货就是用一个锤子和铲子敲出叮,叮的声音,所以才被小孩们叫成了叮叮糖。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发现我的零食开始有了质的飞跃,到了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喝到了可乐,天啊第一口喝下去,整个味蕾都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刺激,心情一下子飞升,真的好好喝呀,喝完后的易拉罐还舍不得扔,只要喝过的人家都会有一个用易拉罐做的烟灰缸,不知这是对美好味道的纪念还是拥有奢侈饮料的炫耀。果冻也是到了八十年代才吃到的,我这个吃货从小就显露出了这一特质,也许是当时我们家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个中等吧,每次妈妈也只会给我买一袋,一袋大概有十个,老是觉得不够吃,想细细品吧往往是滋溜一下就没了,唉!滑得太快了。
现在想起童年这些能带给我欢乐的零食,再拿到我面前是连看都懒得看了,可乐已经被归为垃圾食物,果冻也是出了成百上千的品种,但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香甜和快乐了,不知道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孩子们还会有我们小时候那种连灵魂都得到飞升的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