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内的钱

童年趣事

童年

每年过完年以后总是对于“钱”有一个重新的认知。

小时候,可能家里面的在镇上做点小生意,条件还算可以。

也不是说什么大富大贵,但也不愁衣食。

今年的大年三十,跟几位发小聊天的时候,谈起小时候的那些事情的时候。

在它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家庭教育很严,每次他们找我玩的时候,我就已经请家教补习。

在它们的眼里总是惦记着我小时候买过的那辆八百多块的自行车。

事实上,那台自行车是我省下两年的压岁钱,父亲帮我买回来的。

在很多人的眼里,只看到了结果。

过程以外的所有事情,他们知之甚少。

然后,总被别人误以为是,我们家小时候很有钱。

那只不过是一位父亲对自己儿子的溺爱。


比你好

这世界上有这么一类人:过去你比我好,现如今,我比你好。


事实上,别人以为的看到的结果,在我看来,我只能够说,抱歉,你的感受,我不能一一都照顾到。

现如今我读完大学已经10年了,磕磕碰碰几年里,刚刚起步创业。

在有些人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个读死书的穷书生。

过去,他们家里有点钱,现如今我过得比他好,因为我赚的钱比他多。


赚了点钱,就开始觉得原来你也不过如此,你小时候家庭条件挺不错,不代表你以后就很好。

现如今,我用钱就可以雇一个大学生,为我工作。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早地开始到社会上打拼赚钱。

拥有了钱就拥有的了社会资源,拥有了社会地位。

至少在小圈子里,好像就已经是混进了上层社会的人物一样。


事实上,这世界上就有那么一类人:环顾身边四周,过去,你比我好,现在我比你好。

他们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面,世界的另一面,他们从来无从感知。

别人背后的那些事,可能只有自己才清楚。

就像那句话:“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那些钱。”

只因你并不知道这世界原来还可以是这样的。

这可能是今年最直击我心的最赤裸裸的:我比大多数人过得都好的例子。


别把注意力都放在别人身上

注意力


“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那个人。

问你一个问题:“别人家的还是那么跟你有什么必要准确的关系吗?

小的时候,总听的父母提及别人家的孩子,事实上别人家的孩子也激励过我们的成长,至少我们为此感到过愤怒。

但那样的愤怒似乎鞭策过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放在先如今的维度看,”别人家的孩子“跟我们有多少必要准备的关系呢?”

他过得好,他过得差,或者说他过去比我好,跟现如今他过得比我差,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

更多的只在我们的头脑幻想中存在过。

一切只存在于大脑中的幻想,本质来说都是“虚”的。

我们的思考或许学习并没有意义,我们只有把真正想到的便成一个个可执行的步骤行动,那才有意义。


“金钱”有意义吗?


赚钱

相信很多人对于金钱的理解,那是实实在在的。

因为金钱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换取物质资源的需要,因此我们觉得金钱是实实在在的。

但我觉得金钱是”虚“的。

为什么说金钱是虚的呢?

我们工作,能够换取金钱。这是金钱可以用来量化工作的一种方式。

但从来不是工作的全部,我们工作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完整。

生活中总是能看到很多人对工作的态度是用来换取金钱。

但假如工作没做好,别人还愿意信任你吗?

在比如你是一名销售,很多人买一个产品就真的只是卖产品本身。因为他们手里只拿着产品,其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

但永远销售做得好的人,他不是卖产品本身,卖的永远的是产品背后的溢出的价值。


我记得有一次,有同样的一个产品

朋友A向我推销,我相当抵触。

但是,换了朋友B,卖给的时候,我好不犹疑地买下了。

同样的一个产品为什么换了不同的人卖给我的时候,我却有不一样的行动呢?

那绝对是朋友B比朋友A平时待人接物,做事的方式更好,购买了朋友A推荐的产品,我有上当受骗的感受。

朋友B推荐的有就有物超所值的感受。

本质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的时候,心中总是有一把称。

没过几年朋友B的业务量大涨,而朋友A却早早地转了行。


试想一下,死死地盯着金钱看,确实是同样的价格同样金额的产品。

为什么有的人卖的好,有的人却无人问津。

大抵看出了这金钱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很多人说,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以后,从不学习,更为恐怖的是学习了以后还不去行动,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看问题的维度。

这很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好了,巴拉巴拉完了。

新的一年祝愿你工作顺利,慢慢变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