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提笔相隔时日已久,猛然间唤起的情绪荡然激起沉睡的文字,一种久别的熟悉在抱怨声中随着键盘流落到指尖,再一次散落成这淅淅沥沥的文字。每一次激荡都拍打着心灵的旋律,是悲也是喜,是躁动也是宁静,是历历红尘中藏匿的痕迹。
“所有的结局已经写好,所有的泪水已经启程。”这是席慕蓉对青春的定义。所有的结局既然已经注定,你所做的是怎样配得起这结局。时间留给每一个人的,是沙漏中徐徐倾泻的粒粒沙土,至于结局,不过是时间的小情绪,在这样一个维度里,并不需要过多的发言权,仅仅需要一个借口,比梦更充分的借口。每每想到此,正印证了翟永明的那句诗“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在时间面前,所有的辉煌都是惨败,败得一塌糊涂。时间是一剂毒药,最爱那千疮百孔的面庞。也许这样的比喻有失妥帖,但是当你正视这一切的时候,你会获得一种神奇的东西,这是时间所畏惧的,是活着的坚持,是向死而生的勇气。一切令人憧憬和回忆的东西,必然都会有苦不堪言的历程,生活如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什么都不是时间的对手,除了时间。同样,生活的对手是生活,你的对手是还未透明的自己。不必在毫无方向中迷失,更不必优柔寡断。
晚上走在回家的路上,收到朋友戏谑的信息“鬼节快乐!”,淡然一笑间,已然思绪万千。民间传说七月是百鬼的假期,七月初始,百鬼获假于阎王,固有初一接祖,月半送祖的习俗。这是生者的铭记,更是对死的敬畏。神鬼之事,不必深较,这样的节日,是对生的警戒,同时也是死的延续,这并不同于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讳莫如深。国人自古以来的文化观念中,对死有大忌,生命的自然本质便是身体机能的衰竭,人们所不愿承认的,是所谓魂灵的终结。近年来国内开始正视死亡这一自然的生命话题,在上海等一线城市中出现了死亡体验馆这样的机构,这用行动诠释了“未知死,焉知生”的真正意义。这种对死亡的模拟体验,更能让人感受到生的意义。这样的年纪里大谈生死似乎多了几分老气横秋的意味,唯一想诠释的,不过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在还能自由的年纪里,用尽所有自由的经历去实现你许下的骄傲,也许十年,也许更久。
二十几年来,思维的长河千回百转。大学毕业也许是人生的又一个结点。此前看到周边种种,多是朋友同学间诸多于工作生活的琐事。社会的洪流涮洗了几片人海,有人沉默了,有人随波逐流。有人想要高山仰止,众人膜拜,有人想要誉满京华,四邻皆知。笔止于此,没有再想继续的欲望,也许,有那么一个不太显眼的目标,做那么一两件不太无聊的琐事,求那么一段不太诗意的生活。
也许,生活只需要一片蓝天,和一双自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