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webpack种chunks的默认配置是async
,
也就是说webpack
默认只对异步代码
进行代码分割。
为什么会这样呢?
之前,我们引用的
jquery
或lodash
这样的库,
我们对这样的代码进行代码分割,不是可以有效提升代码的性能吗?
实际上,当我们把jquery
或lodash
这样的库打包生成一个单独的文件的时候,
第一次访问的时候,我们加载就可以了,
第二次访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缓存,提高我们的加载速度。
但这样,也只不过是提高我们第二次访问页面的速度。
那真正对页面性能做优化,
webpack希望达到的一个效果是第一次访问页面的时候,加载速度就是最快的
,
如果想实现这样的效果,
靠把jquery
或lodash
这样的库打包生成一个单独的文件,是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的。
那webpack真正希望我们编写代码的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1.假如我们的index.js里有如下代码: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const element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element.innerHTML = 'LEE YANG';
document.body.appendChild(element)
})
//实现的功能很简单,
//当我们点击页面的时候,生成一个div标签,设置标签内容为LEE YANG,
//然后把标签挂载到页面上
2.然后我们打包运行npm run build
看起来,我们写的代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这段代码完全没有优化的空间了吗?
或者说,这是不是最标准的webpack推荐的一种代码编写的方式呢?
实际上不是的。
3.我们打开控制台,然后输入commond+shift+p
(MAC命令)或者ctrl+shift+p
(window命令),
就可以出现这个界面
4.然后搜索show coverage
这个关键词,
搜到后点击这个功能
5.点击之后会出现下边这个界面
6.然后点击黑色圆点,开启录制功能
7.开启后,圆点变成红色,
然后我们刷新页面,就可以看到页面加载了一个文化是main.js
文件,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文件的利用率,只有74.7%
8.我们点击main.js就可以看到,
我们就可以看到哪些代码main.js是在这个页面被用到的部分(绿色),
哪些是mian.js在这个界面上没有被用到的部分(红色)
9.通过上边的图,我们可以看到,页面刷新,
我们往DOM上绑定了一个click
事件,
这个事件回调里的代码现在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因为页面加载了之后,只有点击了页面之后,才会用到这些代码,
我们现在点击一下页面,可以看到,代码被用到了,颜色变成了绿色
而一开始,刚加载的时候,
click事件回调里的代码根本就不会执行,
不会执行的代码我们却让页面一加载的时候就把它下载下来,
实际上就会浪费页面加载的性能,
那webpack
希望,页面交互的代码,应该怎么写呢?
10.应该把交互的代码放到一个异步加载的模块里去写,我们改造一下代码,新建一个click.js
文件
11.然后在 index.js
里引入,下边代码的意思是,当我们点击的时候,异步引入handleClick
方法,并执行
12.然后我们打包一下npm run build
,打包后,
打开dist下的index.html,
我们再打开show coverage
,
发现我们的代码利用率,从刚才的74.7%
变成了现在的79.7%
-
之所以利用率变高,
是因为,一开始页面加载的时候,并没有加载引入handleClick
方法这个业务逻辑,
而是在我们点击的时候,才开始加载1.js
-
而
1.js
就是我们写的业务逻辑 这才是让页面加载速度最快的一种正确的编写方式
所以,我们在写高性能前端代码的时候,
现在应该重点考虑的,其实不是缓存这样的东西,
而是代码的使用率(使用率越高,我们看到首屏的加载时间越短)
所以`webpack`它在打包过程种,
是希望我们尽可能多写这种`异步加载`的代码的。
同时它会认为,同步的代码打包在一起,生成一个`vendor.js`意义是不大的,
只有多写一些异步的代码,
才能让我们网站的性能真正得到提升,
这也就是为什么`webpack`的配置项里`splitChunks`值默认为`async`,
也就是说,
它认为只有异步组件才能真正的提升网页的打包性能。
而同步的代码只能增加一个缓存,实际上对性能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
以慕课网为例查看利用率:
1.打开控制台 ctrl+shipt+p
2.整体js利用率70%
3.一共这个页面加载了584kb的js文件
4.但实际上在页面渲染的时候真正有用的js文件409kb
5.还有184kb的内容理论上是可以被优化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