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了大量的伟人传记和名人采访,发现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几乎都有做反思的习惯。
《曾国藩家书》里记载,曾国藩在自己 31 岁时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名叫《过隙影》:“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他还有一个习惯是师友加持,日记要给师长和朋友传阅和评价,也激励自己改进,因此就慢慢进步了。
类似今天我们在朋友圈写日志,大家点赞评价。
明代思想家袁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毕生学问与修养,在所著的《了凡四训》里讲述,要对自己每天的行为进行打分,善行打正分,恶行打负分,分别记入功格和过格,用正负数字标示,只计其数,不记其事,每夜自省,月底作一小计,年底再将功过加以总计。
功过相抵,累积之功或过,转入下月或下年,以期勤修不已。
稻盛和夫也在自己的《干法》一书中说,在一天结束之后,回顾这一天,进行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
他引用了英国哲学家詹姆斯 • 埃伦在《原因和结果的法则》一书中的观点: 人的心灵像庭院,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院,除去杂草。
我们需要通过天天反省,翻耕自己的心灵庭院,扫除心中的邪念,培育自己的善良之心。
本杰明 • 富兰克林关于反思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早上起来他会问自己:今天我要做些什么?
晚上睡觉前再问自己:今天我都做了些什么?
他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13条自我修炼戒律”,用在一个小本上画表格、标小黑点的方式,一周一条戒律严格地审查自己,以帮助自己培养出优秀的人格。
麦克 • 罗奇格西老师也总结出了一个非常棒的理念叫“六时书”,就是拿出一个空白的本子,把它打开,在上面画一条竖线和两条横线,把一页纸均分为六个小格,在一天的六个时刻,停下手里的事,打开这个小本子来记录自己的状态,每天分六次检视自己的进步得失。
反思的习惯让各位大家巨儒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以及未来应该干什么,反思的路径就是他们成功的路径,也见证了他们的不懈努力。
想要成功,你要学着来反思。
摘自微信公众号十点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