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1166】2024-11-14(2)
致沅弟
咸丰十年1860四月二十二日
沅弟左右:二十四日接二十二酉刻之信,闳论伟仪,足以自豪,然中有必须发回核减者,意诚若在此,亦必批云:“该道惯造谣言也。”
苏州阊chang(神话中的天门;宫门)门外民房十余里,繁花甲天下,此时乃系金陵大营之逃兵溃勇先行焚烧劫抢而贼乃后至。兵犹火也,弗戢ji(停止)自焚,古人洵xun(副词,或实在、确实之意)不余欺。弟在军中,望常以爱民诚恳之意、理学迂阔之语时时与弁兵说及,庶胜则可以立功,败亦不至造孽。当此大乱之世,吾辈立身行间,最易造孽,亦最易积德。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义。历年以来,纵未必行得到,而存心总不敢望爱民两个字,尤悔颇寡。家事承沅弟料理,绰有余裕,此时若死,除文章未成之外,实已毫发无憾,但怕畀bi(给以)以大任,一筹莫展耳。沅弟为我熟思之。吉左营马队不发往矣。王中丞信抄去,可抄寄希、多一阅。
国藩手草
再,余有信、银寄吴子序、刘星房,望传知嘉字营帮办吴嘉仪,令其派二妥当人来此接银、信,送江省并南丰为要。(二十六日又行)
评点:爱民与积德
江南大营溃败后,和春(1860年5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溃,和春逃至浒墅关xǔ shù guān自杀)带领残兵败将一路南逃,至苏州阊门(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为春秋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都城时所辟八门之一。“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初春秋时期姑苏城作为吴国都城,这里是孙武、伍子胥等率吴军伐楚的出发地和凯旋地,为显示决心,阊门被改称为破楚门,战国时期改回阊门的名字直至今日。)外大肆抢掠焚烧。自春秋战国吴国定都于此后,两千多年来,苏州一直是江南繁花的大都市,阊门内外更是商业中心。《红楼梦》第一回里讲甄士隐的女儿丢失的地方,便是苏州阊门,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即从此开篇。二千年来累积的文明,十余里普通百姓的家业,便这样顷刻之间毁于这群败兵之手。对于老百姓,最可怕的军队是两种:一是打开城池的得胜之师。他们以公开抢劫来为自己获取财富,许多将官对此予以默认。这些将官或是进城前便以此为诱饵,或是借此来对部属以犒劳。遇到这个时候,老百姓活认倒霉。二是打了败仗的溃逃之师。仗打败了,队伍散了,纪律也便跟着废了,失去了军纪约束、刀枪在手的败兵,在百姓的面前个个都是豺狼。他们或借烧杀掳掠lǔ lüè来发泄失败的愤怒,或打劫一笔钱财逃离部队为日后谋生所用。
鉴于江南大营官兵溃逃后给苏州百姓带来的惨祸,曾氏再次告诫带兵的老九,要向兵勇灌输爱民的道理。在理学看来,民为吾之同胞,万物皆与皆与己为与类,这就是古代著名的“民胞物与”的理论(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出自宋·张载《西铭》)。它体现了一种尊重生命的崇高思想。但在许多带兵将领的眼里,这纯是迂阔酸腐之言,根本不予领会。曾氏希望老九不要视此为迂阔,时常向勇丁们讲叙。
大乱之时,纲纪废弛,秩序混乱,带兵的将领便成了一方一时的主宰,心存济物,则可以积德;良知泯灭,则易于造孽。可惜,历朝历代,乱世握兵权者,能有这种想法的人太少了。所以民间有“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的俚谣(民间民歌民传),真令人浩叹(大声长叹)!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