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作者:李笑来
大部分是原文,理解后面的文字是我自己的理解
“速成”,顾名思义,大抵上应该指的是“迅速成功”——那当然不可能了!因为绝大多数成绩(暂且不说那么大的“成功”吧)都需要时间孕育,而时间可u 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其速度,对不对?
虽然“迅速成功”绝对不可能,但,快速入门,绝对是有可能的,这很容易理解吧?
并且,很多人可能没认真想过:
——快速入门不仅是绝对有可能,而且还绝对必要!
这也许算得上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好运:不知道为什么,从一开始我就对学习这事儿感兴趣,并且从来没有对它厌烦过,乐此不疲许多年——不需要谁教育,不需要谁灌输,甚至我都有幻觉,感觉自己天生就是终生学习者。
于是,我一直在研究许学习这事儿。连我的第一个微信公众号名称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 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
- “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学习”,然后再去学习!
我的motto放在哪里很多年了:终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理解:不得不佩服笑来老师的认知真的非常高,学习才是人不断进步的方法!
这里的学生,指的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而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愿意学习任何事情的人。
这么多年来的应试模式让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学习的目的了。
理解: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少有人真正的运用到生活中去,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人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践能力。我自己就会其中之一,一直陷入在自己的思考中,行动起来非常的吃力,一来是自己行动力非常差,二来是做成一件事情花费的精力远比想象中的大。
似乎我嗯学习每种知识都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如果考试中会出这方面的提,那这种只是就是“有用的”,如果不在考试范围,那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上学的时候采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思维模式深深地植入进操作系统的话,对于我们的生活多半没有什么好的印象。
理解: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环境,都要转变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
你学习英语不光是为了考个好分数,更是为了获得第一手的资讯,能和这个世界保持俩袭;你学习编程,不光是为了什么资格证,而是为了把自己从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只有真的理解了学习的目的,才有可能真正把“学生”当作一生的职业。
再进一步,我甚至觉得教育这事儿,之所以历史上屡战屡败(虽然屡战屡败也是事实),就是因为它一直以来缺一个重要的底层架构:“元教育”(Meta-Education)——这是我杜撰的一个次,来自“元认知”的架构。“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关于思考的思考”,那么“元教育”,就是“关于教育的教育,关于学习的学习”;元认知用来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合理,元教育用来时间、检验自己的思考是否有效。。。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时候,都有一个概念很重要(再一次是我杜撰的概念,当然换一种说法,这不是“杜撰”,而是“真正的原创”):
- 最少必要知识
我甚至专门为它杜撰了一个英文缩写:
- MAKE:Minimal 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快的时间里,摸索清楚最少必要知识(MAKE)都有哪些?然后迅速地掌握它们,在那一瞬间,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门”——屡试不爽。
举个例子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没有艺术天分——貌似事实也确实如此,你看看绝大多数人的PPT就知道了,那个难看啊!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起码学一点点的设计远离,在任何地方都用得上。不一定非要成为专家,但哪怕掌握一点点的常识,都可以迅速做到“胜过绝多数人”。。。
那么,设计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其实,只需要记住两个词就可以了:
- 简洁
- 留白
就这么两个词,足以打败绝大多数人。所谓”简洁“,有很简单的实施方案:在任何一个视觉框架之中,都要尽量减少各种元素数量、比如形状数量、线条样式数量、颜色数量等等,最多三纵线条,最多三种颜色,最多三种字体。。。所谓”留白“,更简单,就是一定要留出61.8%(其实这是黄金分割数字)的空间(或者反过来,只占用最多61.8%的空间)。。。
Over
以上的例子,你两分钟就读完了;就算我当面讲给你听,连说带比划,甚至给出一些具体示例,也不过最多用5分钟时间。。。可若是你真的严格遵守这两个小原则,你会发现,90%以上的人在这个小细节是那个就被你超越了。
理解:最少必要知识,关键点知识,这是最总要的80%,剩下的只是让细节看起来更好。用20%的知识去撬动80%的效果,非常划算。
我们之前谈到过什么是落后,当初有跟多读者表达了自己的焦虑。
其实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拉开人和人之间差距的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秘密”。你看,我只用了短短几段文字,就已经棒你甩掉90%的人了。
所以想要成为你前10%,甚至是5%的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真正重要的是愿意开始行动。
理解:行动才是打败大部分人的最最关键的东西,很多人都只是想想就在心理打败了自己,或者说觉得自己没问题了,真到了实践,往往是纸上谈兵,毫无指导意义。我就是这么做过的,最后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只会吹牛,自以为是,光说不做,没有什么前途。。。
我们作为人,其实“硬件”方面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别人能做的是情,只要掌握了合适的方法,你多半也能做到。
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差别却是非常大呢?因为我们搭建的“操作系统”非常不同。
所以我们这个专栏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大家升级操作系统。
这样的例子是在太多。
我拿开车也做过例子。开私家车的最少必要只是是什么呢?一个字够了:“慢”。相信我,这一个字能避免绝大多数的车祸——虽然很多人喜欢炫技,认为那些开车慢的人“太肉”,但,不争的事实是,这一个字不仅已经够用,不仅救命,还少害很多人的命。
理解:我也一直遵循这个原则,但在别人看来,这就是技术差,这就是性格的问题,管他呢,我又不是为了他口中的人而活。
学习我们这个栏目最少必要只是是什么呢?
- 元认知能力
一旦我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合理、有效,那么我们的思考质量只能逐步上升,没有其他可能。够了!够了!!可以开始天天用了,可以开始天天进步了。。。快入门已经彻底完成,剩下的,不是“学”,是“用”,是“践行”,是在用的过程中纠正,在践行的过程中发现,在错误中不断改进,在不足中不断弥补。。是为“精深”。
把“最少必要知识(MAKE)”这个“元件”装进自己的“操作系统”之后,你再去审视任何你想习得的技能,你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挡住你的只有一件事儿:
- 你居然以为你能一上来就做得很好!
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谁能一上来就做得很好呢?就好像我们走路一样。人类天生就有走路的基因,所以,用不着什么学步车,早晚能够走路的——刚出生的婴儿,只不过是需要一定时间,等到自己的腿力健壮到富余地支撑自己体重,并且可以保持平衡而已。。。然后呢?起步过程中,蹒跚、跌撞、然后就正常了——正常到此后一生不出太大意外的话就可以一直“无意识地行走”。。。
理解:走路天生就带着这个基因,而行动时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也许就是植入这种技能的基因,开始边用边修正。
学习能力也好、执行能力也罢,最总的核心只有一个:
- 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我们普遍对于孩子又较多的宽容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他们做得不好都是正常的,没有人会去嘲笑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
但是为什么我们长大之后,却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尝试和挑战呢?
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并且在其他方面已经有所成就。更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得在任何其他领域,我们也应该表现得足够好,或者至少没那么烂。
但是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
- 面对陌生领域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蹒跚学步的孩子啊!!!
如果你三十岁的时候心血来潮,想要学习一门外语,比如说法语。那么当你开始嘘唏法语的时候,你其实和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不是一个已经把汉语说得足够流利的一个三十岁成人。
如果能够把这件事情想明白了,就不会背上太多不必要的包袱了。
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尝试,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再反复练习,观察自己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再反复。。。这是学习一切技能必须的过程——关键在于:
- 尽快开始这个过程
- 尽快度过这个过程
理解:接受,理解,耐心尝试,观察改进,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在学习一门技能的时候,你就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从零开始一点点开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