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8期“舍”专题活动。
田姥爷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他的家人都是种田能手,勤劳能干,满可以丰衣足食,但是他俭省到一块豆腐乳吃一个礼拜,每天吃饭时端上来只用筷子头沾沾。这还是他独享的专利,别的家人不能吃。
田姥爷节衣缩食,攒了钱就买地,年复一年,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在解放后评上了地主。
虽然生在富裕人家,小时候的田玉花却是过的苦日子。过年时,田玉花想要一件花褂子,田姥爷不肯给买,田玉花哭着说:“别人家的小孩都有新衣服穿,咱家不是没钱,为啥不给我买啊!”哭了半天,田姥爷咬着牙还是没给买。
田玉花的母亲在田玉花十一岁时病逝。田玉花18岁时,田姥爷跟着儿子去了台湾,只剩下田玉花和姐姐田兰花二人相依为命。
两个无依无靠的女孩失去了生活来源。投亲靠友,靠山山崩,靠房房塌,谁家也不愿意多填两个累赘。姐妹俩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日子。
后来田玉花找了工作,当了乡村小学的老师,田兰花嫁了人。
姐妹两相继成家有了孩子。
此时偏偏又遇到了饥荒年代,大家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计划,带着孩子挖野菜,捡菜叶,撸树叶,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俭省能手田玉花没有让家里人饿着,顺利度过饥荒年代时。生活好转时,田玉花手里还有她苦心积攒的十几斤粮票。
家里的五个孩子,衣服都是老大穿小了老二穿,老二穿小老三穿,传到老小时已经破烂不堪了,但是还是不能扔。田玉花把它拿给婆婆。婆婆将破衣服拆成布片,煮一盆浆糊,铺在面板反面打成“咯唄”,用它给孩子们做鞋。
生活好转后,田玉花并不像别人家的女主人一样关注化妆品和首饰,大概因为童年的遗憾和家里女孩多的原因吧,她只是喜欢花布。每逢赶集逛店,看到合眼的花布,田玉花总是忍不住买上一块。
日积月累,田玉花的箱子里有了很多压箱底的花布。
老年的田玉花,和陪着她散步的女儿苏君君漫步在校园里。苏君君是田玉花的大女儿,性格温顺脾气好,是田玉花最喜欢的孩子,也是陪伴田玉花时间最长的孩子。
田玉花说:“百年之后,我的这些东西都给你!”
时间如白马过隙。田玉花在94岁那年与世长辞了。家里四个大厨两个半橱里面都是满满当当的东西。
看着里面一个个的纸包,练捆包的纸绳都没解开。里面包的不是花布就是毛巾,床单被罩。这是她妈妈六七十年的积攒。田玉花想象着当年妈妈买回这些花布的喜悦心情,忍不住有些泪目。
花布太多,弟弟妹妹都不肯要。因为他们的孩子也都大了,并且现在谁还自己做衣服穿啊!就是做,手工费也会大于布料钱。
苏君君不管,每个弟妹都派给了一部分。苏君君说:“不做衣服就给你们的孙子孙女做被褥吧。”
苏君君想,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人,思想观念是不同的。生活在艰苦环境的妈妈,一辈子都在积攒预防艰难的日子;而生活在物资富裕时代的儿孙辈,对爷爷奶奶的类似的财富不屑一顾的,金银和现金除外。
而经历了艰辛又经历了物资丰富的苏君君,是活在这两个时代夹缝中的人。但总得来说,还是受妈妈的影响大一些。
在提倡“断舍离”的年代,苏君君还是保留了一部分布料。这些东西可能用不到,但是留着它,会让她有很多的回忆。她想让这些回忆一直陪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