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几个小故事。
雨欣,12岁,七年级小姑娘,和本班的瑶瑶关系很好。突然有一次,瑶瑶哭着来找老师,嘴上鲜血直流,说是雨欣用石子砸的。原来雨欣不喜欢瑶瑶和另一个同学玩,瑶瑶不听她的,两人就吵了起来,雨欣一气之下用石子投破了瑶瑶的嘴唇。
梦如,13岁,八年级小姑娘,性格沉默内向,不与人交往,整日默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吃饭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老师曾经叮嘱班上的女生多主动和梦如交往。但是不见效,女生们说梦如都不搭理她们。
刘洋,15岁,九年级男孩,家庭情况特殊,父亲年龄大,母亲是外地人,家里没有别的兄弟姐妹。同学们都说刘洋性格古怪,不愿意和他交往,甚至还有同学欺负他。刘洋常常孤魂野鬼一样独自走在校园里,或者寂寞地坐在人声喧闹的教室里。
……
在初中的校园里,几乎每个班都有这么一两个孩子,他们孤独寂寞、没有朋友。这些孩子的成绩普遍不好。但是,比起成绩来,他们没有朋友,才是最可怕的。
这是因为:
1、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群体性。儿童是在群体交往中长大的,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
第二个特点是实践性。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很多道理,而同伴交往是一种重要实践。
2、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主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的影响。10岁以前,家庭的影响力最大,这时的孩子最渴望父母的陪伴,最在意父母的评价,遇到困难或有心事时,父母是他们倾诉的首选对象。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的影响力渐渐超过了父母。进入青春期后,孩子更愿意和同龄人在一起,更渴望被同龄人接纳。这不仅仅是情感安慰的需要,也是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需要,简言之是成长的需要。
3、另外,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时常感觉压力很大,因此特别需要宣泄式的倾诉。虽然有些父母愿意充当倾听者,但往往难以获得孩子完全的信任。但当孩子面对同龄人时,感受则完全不同。他们之间的沟通更自然、更真实,也更有效。
上文我们提到的几个孩子不会和朋友相处。他们没办法在朋友这种社会化的群体中学习成长,这对他们的人格及以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可以确信无疑地说,是否拥有朋友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关心孩子就一定要关心他们的交友情况,帮助孩子就一定要帮助孩子交友。一个好朋友的影响力等于或者超过一个好老师。
所以建建议家长们:
1、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
2、引导孩子和不同的人交往
3、引导孩子善于思考什么样的人可交
4、鼓励孩子交五个以上的朋友
5、欢迎孩子带朋友回家
6、见见孩子朋友的父母
7、允许他有异性的朋友
8、提醒孩子交友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