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没有特殊情况,夜里都是我陪着宝宝入睡。
近几日,大概白天外婆陪得多些,再加上今晚喝完奶我给她刷牙时,她十分抵触刷牙这件事,便有了情绪。一定要外婆抱着,不让外婆离开房间。
我见状,就问她:要不要妈妈抱?问了几次,没有回应,我就直接过去把她从外婆手上抱过来。她一开始会说“妈妈抱”,然后赖在我肩膀上,但一看到外婆要关门离开,又开始哭着要外婆抱,外婆无奈再次接手……。这样一来一回,时间有点晚了,我就和宝宝说:”你是不是不要妈妈抱啦,那妈妈走咯,拜拜!”
宝宝一听我要走,立刻委屈地哭了起来把双手伸向我。我心里一揪,把她抱过来,摸摸她的头,安慰她说妈妈没有走。
在说出这句话的那一瞬间,我感到不妥,话音一落我就后悔了。
一直告诉自己,要给予孩子爱、理解和尊重,却又难免在实践中时不时地犯着错误。
宝宝想多抱着外婆一会儿,又不想让妈妈离开,她单纯地要让两个最亲密的人都陪在身边,这是一种深深的爱和依恋。而我因为没有耐性,觉得时间太晚,硬生生地去结束这个情境,其实,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更糟糕的是,我还利用宝宝对我的爱,利用她的幼稚,让她以为妈妈真的要走了……。这是多影响安全感的一种做法。当我事后觉察到这些时,真是感到无比羞愧。
理解和尊重,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是从自己的角度试图去控制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是应该从当下的现象中去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是怎么想的?我此时的感受如何?我希望受到怎样的对待?我能接受什么样的做法?
只有真正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才能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形成正面的引导,培养宝宝更好的性情与品格。
育儿之路一直在摸索中实践,时不时踩坑,便会反省和自责,但不能保证一下次会不会又掉到坑里去。还好,在掉坑的过程中,还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及时反思,及时修正。
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