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人家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的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留恋?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这样的一篇短文,满满的都是写作借鉴的信息,借鉴什么呢?
第一:选材的借鉴
一个人的生命中有多少个第一次,它让人觉得生命是如此的奇妙和美好,可是猛地让你细数,又真的无从说起,那么读这篇文章是不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共鸣呢?
当你问到:孩子们,你们有哪些难忘而美好的第一次呢?孩子们毫不费力的就回答出来: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做饭,野营……虽然有的是老掉牙的素材,但是我敢说那是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因为我确实从孩子们你眼里看到了回忆起第一次时的那份惊喜。做到这点,读文章就读出了素材,就读出了共鸣,这是写作指导的第一步。
第二:详略的安排。
素材太多了,怎么来安排?详略安排就很重要。
详略安排好了,怎么叙写段落?
比如,课文详细写了十姊妹孵鸟的事。这里可以做个段落的分解,让学生模仿学会记述。
看起来挺简单的叙事,其实是写作功底比较差的学生最难完成的,每次看学生作文,你都会发现,有很多学生语句的表达不通畅,前后无逻辑性,总给人好好的话不好好说,别别扭扭,疙疙瘩瘩的感觉。这和孩子缺少基本的叙述能力有关,所以这样的段落正好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
第三: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真的是挺难的。
看看咱的学生,抒情的方式就是蹦词语。比如,我太高兴了,我太自豪了……
解决的方法是,领着学生读读文章里的抒情议论句: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留恋?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里运用反问,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这样的段落让学生反复去读,在读中领悟出语感,领悟出感情,学生语言和情感的思维就会慢慢出来,再模仿着写就是不难的事。
再看文章结尾: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生活中的各种第一次,虽然不一定愉快,但新鲜而刺激。是啊,经历过了,很多事的难忘不是因为它的轻松愉快,而是因为历经它时的磨难和刺激。这样的感受只有真正用心经历过了,才能体会,让一个小孩子去做到有这样的感悟,锻炼的就不只是写作的能力,还有思考和体验的能力。
人和人的不同不就是这样,:不是你经历了什么,是你经历了什么后获得了什么。
从精神领域看,内心的丰富和成长其实是写作的最终目标。
总之,这样的一篇小文,我们从这三个角度加以指导,足够了。
附作文题目: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请以“第一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