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这一本关于身心灵的书,我看完了,但还是不懂什么是身心灵。看书的过程中,我喜欢边看边勾画,看完后,再把勾画的内容摘抄到电脑里,这本书也是一样,摘抄了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感觉写的比较好的,对自己来说有用,或者说有启发意义的,有两个部分,
一个是,关于我们看到的世界的。
“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种说法,有点夸张,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其实并不是真正进入眼睛和耳朵的那个原始的刺激,而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接收到的转化成电信号的刺激,也就是说,我们所见所听,完全可能是被虚拟的输入电信号!!!这本书里说,我们所见所听的,是经过我们内心过滤后的我们自己希望看到或听到的信息,二者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是,关于小孩子情绪宣泄和引导方面的内容。
要允许小孩子发脾气,不能够小孩子一发脾气,我们就通过哄、转移注意力,或者恐吓,不让他把这种情绪宣泄出来。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引导他们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能够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而又不伤害周围人的方式方法,或者说是渠道;另一方面,就是在我们要发脾气的时候,要注意到,孩子正在观察我们、模仿我们,我们要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
一下是相关的摘抄:
“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的一种自然流动,完全无损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反而去打压他们,才造成问题的呀!”看着若菱不理解的神情,老人又补充道,“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勾起父母自己内在压抑隐藏了多年的痛,所以会不顾一切地用劝慰、转移甚至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停止表达负面情绪,但是,这样一来,父母等于在重蹈覆辙——让孩子也和他们童年时一样,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情绪,因而造成创伤。”
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不是想要帮助她立即消除(买糖给你吃哦,别哭了/再买一颗给你就是了,别伤心/明天我带你出去玩儿,别气了),就是否定她的情绪(这有什么好哭/好气/好怕的),要不然就是打压(不准哭,再哭就揍你/不准发脾气,小孩子凭什么生气)。无论采取以上任何一种策略,她的情绪从来没有被认可,被接受过,所以,它们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要记得,在情绪上,要给孩子无限的支持和认同。
这些情绪都是一种能量,尤其对孩子来说,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对孩子的情绪全力地支持和认同,不会宠坏孩子吗?”“不会啦,情绪的支持和认同,只是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阻止或否定,但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比如说,小孩子在吃晚饭前要吃糖,你不给他,他生气地在地上打滚儿。这时候,你把他抱起来,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吃糖,那个糖真的很好吃,妈妈也想吃,但是现在要吃饭了,吃完饭后,妈妈和你一起吃’。孩子如果还继续哭闹,你可以说:‘哦,我知道你吃不到糖好生气、好伤心哦,我让你摸摸它,跟它拉个钩钩,说好吃完饭就吃它,好不好?’这样孩子的情绪可以充分地被理解,而且他也可以自由地发泄情绪啦。”
情绪就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置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啦,还有那些工作狂啦,很可怕呢!如果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呀!
“凡是不被允许的那些特质,就被我们压抑在潜意识里面。但它们是一种能量,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它的存在就消失了呀!”……“这些东西,就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阴影’,被我们否定的、压抑的、抗拒的内在特质。这些我们压抑下去的阴影,还有我们从小到大被父母、环境认同的各种情绪,都是没有释放的能量,存储在我们的细胞记忆里。它们不时会浮上台面,给我们造成困扰,但是我们并不想去看它们。”……“于是我们就发展出很多策略来逃避这些蠢蠢欲动的不安、浮躁、突如其来的暴怒、莫名的忧伤,还有脑海里面喋喋不休的‘你不够好、你是错的、你不如别人、你不够完美’的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