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流传甚广的帖子:一位典型的三十出头渴望突破各种平凡,摆脱自己渐露头脚的妇女情态,而内心其实深藏着文艺幻想的女性博主,讲述她如何在过去的一年中完成辣妈逆袭,如何跑步突破1000公里,如何早起到欲罢不能,如何亲自兼顾职场升级和全能奶妈而容光焕发,如何在高质量睡眠和自我对话中提升生活品质,凡此种种如何如何,写得意犹未尽,让许多“小读者”为之动容之余,也产生了一波强势示范效能,好像一夜之间大家的2017人生计划表都达到了历史极值。
然而这么一篇励志的美文,却让我在第一时间浮起了不怀好意的笑意,因为我有一个“反面教材”实在太深刻。我的小伙伴某红,从小到大那个我生命中扮演“别人家的好孩子”角色的英雄人物,那个从名字到成绩都根正苗红的人,她的自律绝对秒杀那位博主。
某红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看表作息了,从未11点以前睡过觉;初中的时候她给自己定目标,三年内拿下钢琴十级,考上重点高中,赢得两到三个全国性比赛的奖项,升高那年我还在背着老师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她已经去北京领奖了;整个大学那货就没有失手过奖学金,保持每天5公里运动记录达500天以上,身材好到15岁从未过去似得;研究生她考了全国本专业最高分。某红真的很努力,用那篇文章的观点,她自律到令人发指,连出去旅游她都要带一本《单词红宝书》。
可是,某红因此而快乐吗?她的人生算是赢了吗?事实出人意料的惨淡,两年以前这些“不争气”的小伙伴纷纷结婚生子,开启或波澜或平凡的人生事业的时候,三十出头依然单身的她因为日渐难以控制的焦虑而去寻求心理治疗,见到咨询师的第一句话她问“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而医生的第一句话是“停下来,试试看不努力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某红泪流满面之后决定“痛改前非”。
她给自己改名叫“悠悠”(听起来挺俗但寓意明显),然后她有了第一次窝在沙发里吃薯片,第一次吹起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唢呐(没错,是女白领吹唢呐的场面),第一次穿粗布衣服去金融街上班,第一次睡到了中午。。。于是,她也第一次收到了密密麻麻的示好和追求,第一次被我看到她那么柔软、那么自在、那么充满灵动的神情。我想起上学时候的她,也的确是一股肃杀之气环绕,她曾偷偷喜欢过一个男孩子,可男孩的答复是“她太要强了,我不愿意那么累”。如今回想往事她只会说“宝宝这么拼,可是内心并没有因此而快乐,我最焦虑的时候恰恰是我最自律的时候,这是不是很讽刺?”。
我夜观天象,定睛思考,心想,这是天理啊。
自律到令人发指,往往就是不可亲近的,不可爱的,人人都像打了鸡血,真实的自己被过分抹杀,生命就是一部永不停止的机器,高效运转的背后是毫无人情味的绝望,这样被规划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就连股票都不能永远保持高位,何况是人呢?
可惜这样的事实一直被我们的主流教育观无情打压,到处都是吹捧我们该如何给自己上足发条的言论,那些关于成功人士如何压榨时间的文章充斥在媒体,那些不早起会死的励志鸡汤铺天盖地,于是结果就是,我们的孩子们,以及也许还包括我们自己,会活得越来越“赢”,赢得效率,赢得时间,赢得成功,但终于输掉人生,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干枯,越来越“令人发指”。
而这种所谓“自律”的方法论本身就是肤浅的,既不符合心理学原理,也背离了宇宙奥秘的真相。以我愚见,人生要达到无往不胜的巅峰状态,靠的根本不是自律规划什么鸡汤世间法,而只有两点:要么成功搞定了自己的庞大潜意识,爆发潜能,实现三我的空前一致;要么,修行有成,终于跳出三界外而摆弄人间事于股掌。(绝非戏言)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凡夫毕生都无法体验到哪怕那么一点点上述两种境界,而只在各种励志的层面寻求解决之道,这样或许也很好,只是太经不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