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朝阳关三叠,夜夜梅花三弄

(这篇文章是我两年前的拙作,今天拿来寄托思念,祝愿早日合家团聚,家人朋友身强体健,祈祷国富力强,勇猛精进。)

这篇长文是怀念我的先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虞山吴派”嫡传弟子、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古琴艺术家余青欣老师的。先师已于2015年12月29日驾鹤西去,距今已将近1700个日夜了。

我的授业恩师是余青欣老师的直系弟子:万泉居士先生。因为当时我即将告别祖国,远渡重洋赴瑞士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老师说,你先跟随万泉居士系统的学习基本的指法,还有我们虞山吴派的特殊指法这些基本知识,还有入门的几首曲子吧。之后我教你《阳关三叠》和《梅花三弄》吧。

于是我就先跟随万泉居士老师学习很基础的古琴指法,和我们虞山吴派的源流发展简史等。自己学的第一首小曲是李白的《秋风词》,比较简单的指法吧,老师教一句,我学一句,然后老师再讲琴曲的意境阐述一遍,觉得我已经基本掌握了指法要领,就对我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严,你今晚把这首曲子弹奏300遍!就可以心中默念下来整首曲子的琴谱了!去吧!”

“老师啊!300遍会不会太多了?我已经记得差不多了……”

“真正登台演出的琴人,可能三千遍的练习都不止的。 反复的练习,并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形成一种你与古琴的默契。到时候心中自然会有一种乐声指引你去弹奏,自己根本不会去考虑这一句弹完了,下一句该弹什么……你知道我的老师余青欣么?她自从1984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之后,每天只做一件事情:练古琴曲!每天最少弹奏6小时以上,风雨无阻,到今天连续30多年,从来没有一天练琴少于6小时的……”

是啊!你要是想成名成家,或者说至少在某个行业有所建树的话,我觉得至少要使自己沉淀下来,反复练习,风雨无阻的几十年吧,量变到质变啊!……现在很多学校讲“速成”,很多小孩子的培养方式也是“速成”,还有学习一门语言,也要“速成”,那些出版的图书的书脊上赫然写着“7天搞定XXX”“14天搞定XXX”的,在我看来大多就是一种纯商业的忽悠吧……

(今天觉得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要反反复复过遍数。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天赋:包括但不限于不做完这个任务就浑身不舒服,不想吃饭睡觉、在你身体不适的时候,只有做这个任务才能忘记一切痛苦,每次看到这个任务就觉得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终于来到了,哪怕没有一个观众和掌声,能上台表演就开心,就体现自己的价值……这都说明你有天赋,那就反复过遍数吧!总有量变质变的那一天,宛若新生!)

所以回去就练习吧!一个晚上,玩了命的弹琴,每五遍写一个字作为计数……数了一下,130遍……

翌日拿给老师看,老师说:”你的计数挺特别的,不光是一个正字,而是两个字!我说,恰巧都是五笔的字……小严,真的只是这样么?嗯嗯……继续上课吧。今天学习《酒狂》,嵇康的诗词……”

结果又是要求周末之前300遍啊!最后我到了魔怔的状态了,就是左手无名指(跪指)同按六、七弦,磨得久了,水泡破掉,每次走弦,染的七弦血红一片……

终于可以有资格面见余青欣老师了,开始我认为这样有资历的老前辈肯定是很有架子很威严的,可是余老师确实很和蔼热情的一个人,初次见面,大概是我当中医的职业病吧,就是不自觉的给人望诊一下,确定此人的肝心脾肺肾五脏,哪里不好……老毛病改不掉了吧,因为以前每天去实习医院和学校之间往返4个多小时,习惯在地铁里,在公交车上,在行走中仔细的端详每一个人,一旦猜的准了得到验证时,就特别的开心!

初次见到余老师的感觉呢,就是肾脏不太好,面目略微浮肿,还有就是气机不舒畅吧,自己不知怎得觉得她好像有心事的。余老师没有听我弹奏学过的曲子,而是自己示范了一遍《阳关三叠》和《梅花三弄》,我这才知道真的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前在网上书店买的古琴曲,觉得再也不能入耳了,余老师的琴音散音中正和平,古朴雅致,泛音清澈纯净,犹如天籁,每个音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又首尾相连,绵延不绝。真的要比市面上那些所谓的大家弹出的琴音干净得多了,觉得自己的内心也跟着净化了不少,青欣以致远!信夫!

然后余老师问了问万泉居士我的学习近况,就对我说:“小严,你要出国行医了,一定要把中医还有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这首《阳关三叠》你先跟你老师好好学习,他已经得我真传了,你下次来弹给我听,不能比我今天弹得差!【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希望你的事业和人生能在异国他乡再次腾飞!之后我再教你《梅花》。

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在2015年12月最后的几天上天还是残忍的将先师与我们永远分别了!悲伤笼罩我的心头,以至于很长时间不愿相信是真的,瑞士佛光山的朋友有一次邀请我去给他们讲述《普安咒》与佛教及传统文化的课程时,遇见了来自龙人琴社的同道中人,谈话间问及我的门派和师傅,不仅感慨万千,天妒英才,余老师真的走的太早了……

今天我沉痛的缅怀对我有知遇之恩的先师,附上《梅花三弄》古琴曲的赏析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起首一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继而介绍了梅花艰难的生长环境:“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

下阕托梅寄志。“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末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对自身命运的抗争精神至死不休。   

一首琴曲《梅花三弄》:“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希望老师您在天堂不再有病痛和烦恼,愿来生化作一朵梅花,傲雪迎霜的绽放,顶风冒雨的生存!无人欣赏呵护也绝不灰心丧气,屡遭命运的捉弄,也要用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灵魂去和惨淡的命运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愿来生咱们还是师徒!

(PS:都说自媒体时代,要迎合读者的口味,不应该自嗨,我不愿每天都要披着面具,背该背的台词。请允许我再任性一次吧。内容我会尽量做到专业,垂直。从明天开始,只做与中医专业相关的内容分享!篇篇原创。毕竟人生苦短,能直面自己的心,这样的时刻真的不多。感恩朋友们耐心读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