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 译
经文原文(八):
弥勒!复有六法①,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六?
一者、无有贪欲②;
二者、不生瞋恚③;
三者、不起愚痴④;
四者、常离粗语⑤;
五者、住于空性⑥;
六者、心如虚空⑦。
是名为六⑧。
释疑:
①复有六法:佛陀观察还有人迷茫不知如何下手修行,于是又讲述更加具体的第六法。
②贪欲:贪欲包括贪念和贪着。
“无有贪欲”这个贪主要是过分的意思。超过正常需求的索取。比如本来已经吃饱,因为喜欢好吃,又多吃一碗。日常衣食住行,在适当拥有的基础上,还要不断贪求。
咱们这个社会资源就那么多,地球的资源要养育六七十亿人,你贪恋得越多就相当于你抢的别人的财富也越多。你过得越奢华,那么就有些人相应的过得不好。所以我们学佛不要“过分”。贪欲这个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都是有伤害。
还有就是心里头的这个念头!贪念,特别伤害自己。你贪恋一件东西特别想得到又得不到的时候心里是什么状态?那真的是受煎熬一样。所以贪欲如火,他会焚烧,令自己心里很焦躁不安。所以贪欲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
③瞋恚:嗔,外在表现的愤怒,脾气。恚,内心的闷气,怨恨,烦恼。
“不生瞋恚”,瞋恚,能使人身心扭曲,身体会产生毒素,伤人害己。所以佛陀告诫我们,不生瞋恚,那么自己的身体也会很健康,容貌也会很端正美好,身边人都会喜欢靠近你。
④不起愚痴:在佛教里愚痴是特有的一个名词。不是指的笨的意思,不是指的记忆力理解力不好。而特指的是学外道知见。没有正知正见。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死后有生命。不相信自己可以解脱成佛,不相信有十方净土,不知道有佛可成,不知道有天堂可去,这些叫愚痴。当然人只要来学佛,相信佛的教义,相信因果,相信解脱,这都不愚痴了。
以上三者,就是指贪、嗔、痴,三毒。佛教认为这三毒是令人堕落恶道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去掉这三毒,清净自己的身心,就可以远离恶道。
⑤常离粗语:这是讲的说话上的一些毛病,说一些粗恶语,很粗俗,很低级,骂人,挑拨离间,刻薄令人难堪难受的话,都属于粗语。
离粗恶语,也就是要善护口业。口吐莲花般,令听者舒服高兴,愉悦身心。如果有人说习惯于好心说坏话,那就要自己忏悔,反思了,是不是真有必要,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令人烦恼呢?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细思维后再说的话,就是相对于粗语,说一些精语,精华、精致语。
⑥住于空性:这个“空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如果从般若部来讲呢,那这个“空性”是说万事万物都不真实,你要放下。
如果从涅槃部心性法来讲,空性是讲的人心----人的真心佛性。你当下的,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周遍十方法界的,这一个觉醒性,因为没有形象,所以叫空。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质,所以叫性。
那注意空性,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禅宗,从涅槃经的智慧来讲的话,也就是你的真心。你要安住于自己的真心,不要迷恋外景境,这个叫空性。
在这里空性偏向于般若部的空,就是说这些万事万物都虚幻不实,你不要抓住不放。
⑦心如虚空:这里的心,是指人的思想,不要钻牛角尖儿,人的心量要大,不要自私自利。要像虚空一样能包含万事万物,要想像虚空一样能周遍一切,和万事万物没有任何矛盾。要学会包容,和谐,容忍,这样心里空空荡荡,没有烦恼执着,这个就叫心如虚空。
心如虚空,不是让人的心死气沉沉,正因为虚空没有具体的形象,虚空才可以包含万物,对不对?所以心如虚空也就是教育我们心量要大,不要光想自己,不要自私自利,要想到一切众生。
⑧是名为六:这里的六个修行方法,都是针对自己的身、心来修的,修好这六个方面,也就使自己身、心都清净庄严起来。那么清净、庄严的自己,自然感召到一切美好的人和事,自然就远离了恶道与恶知识。也是可以很快的修成佛果了。
释疑摘录 上常下空法师讲解之《弥勒菩萨所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