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太空漫步》是亚瑟·克拉克太空漫步四部曲的第二部,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畅想了一段30多年后的星际故事。
虽然是四部曲,但是作者自己也写道每部之间的情节中多少还是有些调整,可能是因为第一部《2001太空漫步》拍成电影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电影中的情节发现号是留在了木星而非原著中的土星,为了迎合影迷(或者说金主)的要求,第二部是根据电影的情节续写的。
发现号作为人类首次前往木星的使者,却未能按计划返航,地球上的人类迫切地想知道发现号上的数据库中存储着怎样的关于此次探险的相关记录,于是US与USSR((作者成书的时候也没想到强大的USSR会解体)组成了联合行动组,乘坐USSR的宇宙飞船前往木星将发现号上的数据带回,可能的话也会把发现号一并带回。
当联合行动组出发没多久后,他们发现CN的钱学森号已经先他们一步抵达木星的卫星之一“欧罗巴”,在“欧罗巴”进行燃料补给后钱学森号将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如入无人之境的踏上发现号并获取资料。这一发现使得联合行动组很郁闷,但又无计可施,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赶到钱学森号之前抵达发现号。
可是不久后钱学森号忽然消失了,难道它和当初鲍曼一样遭遇了什么奇遇呢?钱学森号发给联合行动组的一条信息揭示了谜底,钱学森号在“欧罗巴”补给的时候遭遇了向光性外星生物的攻击,很遗憾但是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对方,所以虽然该生物行动迟缓,但是钱学森号还是被对方庞大的身躯压塌了。“欧罗巴”上居然有生物?!钱学森号传递出的这条信息让联合行动组颇为震惊,但是他们此次行动的首要任务还是发现者号上的数据。
联合行动组随后的行动相当的顺利,不仅成功的登上了发现号,同时也“复活”了哈尔(HAL)。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行动全都置于宇宙中更高级生物的眼中,高级生物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地球来客的一举一动,这些实验室中的“小动物”让他们很感兴趣,但他们又没有太多时间来关注人类,于是鲍曼以观察员或者说“探测器”的身份再次登场。
此时相对于地球人而言他已经是无所不能的“神邸”一样的存在了,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以光速前行,可以轻易抵挡住核弹的攻击。他回到地球见了自己的母亲,为母亲梳了头发;见了自己和哥哥曾经都喜欢过的那个女孩,那个女孩还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作者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幽默感总是能让人忍俊不禁。)
当然了鲍曼的任务可不是回地球叙旧,而是给联合行动组发出警示,要求他们在15天内离开,否则会出现灾难。收到这条信息的弗洛伊德博士被联合组的其他成员当成了“疯子”,不过还好他们关注的那块黑石板也凭空消失了,所以他们留下来也没什么意义,于是虽然并非窗口期,联合行动组还是提前动身返回地球。(其实黑石板即便不消失,他们对它也是束手无策的,书中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石器时代的人面对现代的装了装甲的保险柜,想搞明白它是个什么GUI,太难了。)

在他们返程的途中,他们发现木星正被快速繁殖的黑石板所吞噬(我起初还以为是黑洞),随后木星发生了爆炸成为太阳系的另一颗太阳。它周围的三颗卫星也变成了它的行星,其中一颗便是“欧罗巴”。
此时地球收到了鲍曼发出的另一条警告,可以对除了“欧罗巴”外的两颗行星随意的进行探测,但是“欧罗巴”是禁区,是不允许触碰的。此时“欧罗巴”上的生物正在进行着进化,不知道与人类当初的进化史是否相似,一时半刻没人知道答案,把着当成实验室的宇宙高等生物也无法预知实验的结果,他们也只能慢慢的等待。
而好奇心极重的地球人怎么可能因为鲍曼的警告而放弃对“欧罗巴”的探测呢?只是仿佛有种神秘的力量在保护者欧罗巴,地球派出的无人探测器进入“欧罗巴”后便都失去控制坠毁了,这些无人探测器也成了“欧罗巴”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神话角色。
也许在第三部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与“欧罗巴”生物之间的对话吧。
除了故事精彩的可读性外,我也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想象力,竟然有类似IWATCH的智能手表在书中出现,也前瞻了中国在航空技术上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涉及了亲情和婚姻问题。弗洛伊德可能是个好的科学家,但却不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丈夫。每次与妻子连线都没有对妻子哪怕只字片语的关心,只知道聊他的工作,也许他是爱她的,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所有不善于表达的男同胞们是不是都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因为批了不含表达的这层外衣就忽略了对妻子的关心,忽略了妻子的感受呢?
哥布林读书编号:24-15T378
书名:《2010 太空漫游》
作者: 亚瑟·克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