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的歌有一句: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
年轻人狂一点有时是好事,但是当他能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就是他成长的开始,这时人会从轻狂变得谦卑。开始时这种谦卑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样伪装出来的,但当你真正开始加速成长后发现那么多比自己厉害的多的人,你就会发自内心的谦卑。
而且我发现,越是厉害到不行的人,越是谦卑。万老师解读的达里奥的《原则》这本书里讲,谦卑可以帮助人们克服两个障碍,过度自我和认知盲点。
过度自我就是一种“老子天下第一”态度,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说白了就是自恋,而且是过度的自恋。适度的自恋是必要的。但过度自恋就非常令人反感了。
认知盲点是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或者是不能理性客观的看待一些事情,总是带有偏见。这样总会先下结论,然后只找能证明自己结论的证据。放心吧,这样的证据总能找得到。
这两个障碍放在一起,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看到一件事后先主管的下一个结论,顺手还能找到一些佐证,别人跟你指出你的错误也听不进去。
人一旦开始谦卑了,这两种障碍就慢慢削弱了。知道了总有人比自己更优秀,哪怕在某一个领域做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那不是生活的全部,还有其他很多事情需要学习。慢慢的看问题的角度就变客观了,心态就变理性了。
庄子在《秋水》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写的是真好。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记录了一个故事:苏格拉底有一个学生叫海勒丰,有一天海勒丰去供奉这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求谶,他问神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他告诉了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不信,觉得神搞错了,因为他是真觉得自己有太多不知道的事情。于是决定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他找到了很多以智慧著称的人,聊天之后发现其实这些人全都是自我感觉很智慧。
最后苏格拉底明白了,别人不知道自己无知,只有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而这就意味着他最的有智慧。
哈佛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艾略特让哈佛从一个不入流的教会学校成长为一个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他的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主张通过自然科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他还强调,自然科学能够让人们保持谦卑的心态,保持求知欲,进而不断进步。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理性的看待谦卑。
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中讲,盲目的谦卑是不对的,这样给人以很假的感觉,别人夸你,你在哪假惺惺的谦虚一下,很猥琐。这是因为自恋也是必须的,它是人的本性。所以这就有一个度在里面,到底谦卑到怎样的程度才合适呢?我现在的认知水平告诉我,这个度很不容易量化。但总得有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办法吧,现在想想可以这样,持续的读书,读好书,持续的接触优秀的人,还有要像艾略特说的,学习了解自然科学。总之就是让自己一直处于不舒适区,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谦卑了,而且这种谦卑是发自内心的。
总结一下,为了谦卑而谦卑就流于表面了,我们应该做能让自己成长的事,这样就会发现谦卑只是成长的副产品,同时也是成长者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