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罗辑思维節目中罗胖讨论到关于汉武帝的《轮台诏》是否是“罪己诏”,还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马光为了表达某个思想,而附会上去的呢?历史学者辛德勇在其著作《制造汉武帝》中彻底分析了这个问题,认为武帝晚年改错一事,子虚乌有,并不存在。在節目里其中分析的一个论点就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行动逻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另外今天讨论到的是整个八十年代,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前美国总统里根。大家都知道里根在从政之前,是一个电影明星。而这样的一个背景,对于里根这样的政治人物是否也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呢?展现在里根身上的一些特征,是否是他过往经历的延续呢?比如里根有三个很怪异的地方:1. 极度守时;2. 粗枝大叶;3. 记忆力差。这些特征的例子在罗辑思维节目中罗胖老师也举了几个例子,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罗老师的文章。这些特征与我们理解的政治人物,似乎不太对的上号。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够明白了。
里根在从政之前,是一个演员。
总统工作对他来说,会不会就是另一场表演?或者是一连串表演?如果他把政治当成是一场表演,那确实就是这样的做派。
然而,以上这二件事,似乎都是在告诉我们“人的许多行动逻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不管是古代的汉武大帝,或是现代的里根总统。他们的行事习惯与风格都是有一定的逻辑性。这也是现代我们为什么相信“算法”有用的一个重要基础。
但是,“算法”是否能够真正的“理解”人呢?
我想今天万维纲老师的文章中讨论克里斯汀·麦兹伯格(Christian Madsbjerg)新书,《意会:人文学科在算法时代的力量》(Sensemaking:The Power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Age of the Algorithm)给了我们另一个维度的思考。
麦兹伯格说,“意会”的意思,就是“对人和人之间有意义的区别,具备一个敏感度”。
在一个人物的行动逻辑背后的成因,应该有着许多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有些因素是理性的、标准的、不出意料的,这些部分是很容易透过“算法”的分析而得到。另外一部分,涉及到行动决策当时对环境背景的各种取舍,涉及到的各方势力的各种权衡,各个参与其中的人物的各自利弊⋯这些似乎就是麦兹伯格说的:“对人和人之间有意义的区别,具备一个敏感度”。而这些复杂的关系却对事件的走向起了关键作用,但是透过“算法”却很难把握。
最重要的一个例子就是本届的美国总统大选,直到选举日前一天,各家大数据算法几乎一致预测希拉里将获胜 。但是结果却是大出意外,可以说是根本无历史经验可寻,在算法和大数据的认知范围之外的特朗普,打败了做每件事情都能做“对”,标准优等生的希拉里。
其实,这也间接告诉了我们“算法”不是万能。之前万老师讨论过的“liberal arts自由技艺”的能力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认识社会、理解他人,也呼应着今天讨论麦兹伯格说,“意会”的意思。每一个人,每一个事件,在当下要做出选择决策,能动的因素太多了,也只有人类细腻的敏感度能够察觉到不同细微的变化,以及有意义的区别。
所以,平时训练自己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提升独立思考能力,锻炼自己的“liberal arts自由技艺”,其实也应该可以说是提升“元认知能力”。就如万维纲老师总结说:
“世界上的道理往往都是这样。看似相反的道理,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和时代需求。表面上看,大数据、算法和定量分析已经占领了社会科学,但实际上传统的“自由技艺”的根基并没有动摇,反而显得更可贵了。”
“也许把算法和自由技艺结合起来,才是二十一世纪最高级的知识。”
这也就是我们加入终身学习行列中最大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