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心情随笔我想写一写今天看的电影《夺冠》。
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紧凑,从1980年的备战再到1981年大阪世锦赛中,中日对决。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美的对决。最后,在2016年里约四分之一淘汰赛的中巴对决。故事一气呵成,缓缓相扣,起承转合间。借女排的故事,也将中国的发展的心路历程铺陈开来。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在中日对决之前。女排的主教练已经获悉在国外,已经可以运用电脑来收集和分析对手的资料。针对对手的特点特长进行有效的对策可是对比我们的国家,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电影里的原句是电脑需要一整个集装箱才能移动。并且在国内没有几个人会操作。这就是我们与国外之间的技术上的差距,是科技上的差距。这样的差距我们以什么来弥补呢?只能靠肉体。增加训练的难度混淆对手的信息,只能以这样的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应对。
伴随着女排的五连冠,中国的基础建设开始逐渐进行改善。在2008年,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发展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中美对决中女排在赛场上的实力同样暗喻着我们虽然已经发展起来,但是与那些欧洲的强国世界顶级的强国进行对比还是会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在慢慢的追平这些差距,但是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个差距到底在哪里呢?我想无论是软件的文化方面,还是硬件的经济实力方面,都存在吧。
先说文化方面:随着中国的强大,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陆续降生。特别是物质发展的今天,九零后和零零后已经几乎没有当年中国困难时期的那些记忆和经历。这就如同中国女排在这一时期青黄不接。老队员已经陆续退役新队员登上历史舞台,可是在大家的印象和认知里。九零后零零后这些新鲜的血脉能否担起国家的重责?
就硬件的经济实力而言,虽然中国已经被誉为基建狂魔,各产业链也接近完整,这些都是用人海战术拼杀出来的。但是在尖端的高新技术领域,我们还远远的落后。
这两点都是一直以来,中国人自己的疑问。随着郎平主教练的回归,她带给中国女排的只有两个字:“改革”。我想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转型。这个国家总要交给新鲜的势力,新生代。竞技运动也是一样,在明确发展方向搞定自己之前,“输球”,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退让”,这些都是必然的历史进程,也是必要的发展过程。
只有当我们放下了包袱,没有了“想赢!一定要赢!”的思想包袱之后。我们才能在赛场上打出自己的风格,自经济领域制定我们自己的规则,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中国的印记。电影中的有几句台词是我非常喜欢的:”我们前几代人一直有着要赢的思想包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输赢,对于大家来说看得太重。但是当我们以大国的心态,面对世界重新站回世界舞台的时候。那才是我们,以全新的面貌,面对世界,挑战世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