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
原创 大贝阅读
前两天在招聘会上遇到了个刚毕业的孩子,和我同站在会场的旮旯里,嘴上咬着一根烟,手上的火机却怎么也打不着。
我把口袋里的打火机递给他,随口搭话:“找到合适的活没?”
他摇了摇头,把打火机还给我,顺便展示了下满脸愁容。
我问他什么专业,他说:“学临床的,肄业了,我把四年的美好时光都献给了写小说。”
“那你可算弃医从文,日后定成当代鲁迅。”
他笑了,我知道说中了他心中的希望,不过他很快又开始叹气。
“我和迅哥只是同所握笔杆,其它再没半点相似之处,迅哥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但他没告诉我写字保不住饭碗。”
比起鲁迅,这个孩子更像同样肄业,找不到工作的汪曾祺。
1945年初,汪曾祺从西南联大肄业离校,当逢战乱,生活十分落魄,同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多方好友接济下,辗转越南、香港才回到上海。
《生活,是很好玩的》是汪曾祺的一本散文集,可在当时的上海,生活一点都不好玩。囊中羞涩、四处碰壁、踌躇满志无可施展,让这一个师从大家、名校出身、曾发表过多篇作品的年轻人对生活感到绝望,一度想要离开人世。
恩师沈从文知道后写信骂他:“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
生活依旧困苦,但汪曾祺受到鼓励后再也不言放弃,他紧握手中的那枝笔,到1948年初进入北平午门历史博物馆工作时,三年间又发表了《复仇》《绿猫》《鸡鸭名家》《醒来》等数篇小说与散文。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实有很多作家,在他们未出名前、甚至一生默默无闻的写作生涯中,“饭碗”都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余华、代表作《活着》
这位当代作家在成名前是位牙医,他在回忆十七年前中写到“这一年我二十三岁,做了五年的牙医,刚刚开始写作,我还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职业是写作,还是继续拔牙。我实在不喜欢牙医的工作,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
1992年,32岁的余华到北京进修,只能租得起一间9平米的房子,全靠写剧本维持生活,也正是在这间9平米的出租屋里,诞生了《活着》这本不需要书签的巨作。
菲茨杰拉德、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知道他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也是大学辍学,参军退役后在一家广告公司写广告词,薪水微薄到未婚妻要取消婚约。“只有挣到的钱能够过上习惯的优裕生活,才和你结婚。”在最后通牒下,菲茨杰拉德把自己关在家中,痛定思痛,一年后出版小说《人间天堂》。
小说大获成功,夫妻俩人过上了挥金如土的生活,可好景不长,经济大萧条和妻子的精神疾病让菲茨杰拉德再度陷入贫困,这次他没能翻身,临死前遗嘱要求举办“最便宜的葬礼”。
菲茨杰拉德与妻子合葬的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人间喜剧》
作家中出了名的穷鬼,法律学校刚毕业即向父母宣布要改行从文,遭到家中反对并断了经济来源,为了生活无奈放弃正在创作的诗体悲剧《克伦威尔》,改写流行小说。
其后几年,他搞过印刷、铸字、出版,均以失败告终,从此债台高筑,写到死也没能还清。
巴尔扎克也是出了名的写起来不要命,为了把人物写到栩栩如生,他可以吃胖十几斤,再连续几天只喝黑咖啡。对巴尔扎克来说,生命已经排在写作后面,“饭碗”也就不值一提了。
曹雪芹、代表作《红楼梦》
曹雪芹出身富贵,后因亏空获罪被抄家,百名仆人最后只剩六个,回老家后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中年更加困难,沦落到“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全家出门要饭的地步。
据说正是在这种一把辛酸泪浸透满纸荒唐言的条件下,曹雪芹开始了一卷一梦千古红楼的篇章。
最后,我想再用沈从文的话鼓励那些为生活奔波的同时,还在坚持写作的人。
“一句话,你能有机会写,就还是写下去吧,工作如作得扎实,后来人会感谢你的!”